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合作学习探微贾村二中魏海龙13571724244目前,初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先天素质不同、爱好程度不同,即使是同一班的学生计算机掌握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家里配有电脑,因此对计算机非常熟练;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仅仅有一些基本的认知,还有的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就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实行分层合作教学,增强教学效率、满足不同的个体需要,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七十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它的产生源于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促进作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解决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得到了发展。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和谐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某一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1)建立促进性的互动的学习小组。分组合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合理分层,分层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分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作为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调查了解,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基础知识、学习态度、信息素养、家庭环境、网络接触情况等,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例如笔者在讲授word时,先对全班学生问卷调查,发现16%左右的学生已会熟练运用word;有70%左右的学生会一点;14%左右的学生一点不会,在此基础上,按四个人为一组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尽量使各小组成员知识水平平衡。(2)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自主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较强,因而教师在刚刚引入合作学习策略时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内容。对学生的竞争则可以加以诱导,采取1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自主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3)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小组环境。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多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又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