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背篼》说课稿《背篼》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行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背篼》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说教材《背篼》是浙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其次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而美丽的散文,文章以山区为背景,选取了一个农家孩子黄第1页共15页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山区孩子的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相宜学生朗读和背诵。二、说教学目标1、感受山区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妙形象。2、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盛”,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页共15页三、课时支配第一课时: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完成部分书面作业其次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第2——7自然段,体会小男孩的勤劳、纯朴和可爱。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重点句,围绕重点句读读议议,朗读,背诵全文。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第3页共15页五、说教学过程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绝非是简洁地多搞些练习、多做些作业,而应是形式多样地、生动好玩地进行品词赏句、感情读背等训练。语言文字训练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统一、阅读中与片断练笔的有机的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对读写结合、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第4页共15页1、小小一个兜,珍宝全入口,经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2、揭题,学习“篼”字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索。二、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什么时候)(谁)(用“背篼”干什么)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第5页共15页3、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字形重点:篼、撩、揩。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4、学习“学习提示”。第6页共15页(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化理解课文内容。(2)找出课文重点句。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其次课时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第7页共15页(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小溪对他说着静静话。(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4、假如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第8页共15页5、听到妈妈的呼喊,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觉了什么?(动词许多:.拐、绕、走、跨、走、走)6、感情朗读,小结。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惜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第9页共15页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比较句子: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很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第10页共15页是多么勤劳啊!三、朗读全文。1、自由读。2、四人小组沟通。3、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