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腑气不通的现象。常用处方是:白花蛇舌草30g,麦穗癀15g,黄芩9g,黄连6g,淡竹叶9g,石决明30g,牡蛎30g,黄芪18g,制大黄6g,地榆9g,生地15g,丹参12g,茯苓15g,茅根30g,每日1剂,水煎服。慢性肾炎发展到肾功不全,临床上最好采用综合治疗,如配合中药灌肠,常用处方是:大黄30g,牡蛎30g,地榆15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次。慢性肾炎发展到慢性紧衰,从病本身而言腑气不通是其主要机理所在,所以大黄的应用对于通腑气,缓解病情便有重要意义。但大黄的用量需看病人的承受力,临床上要根据病人大便的次数而加减,一般而言,以维持病人一天大便2~3次为佳。所以大黄的用量可从3g至6g开始,逐渐递增。腑气不通对于慢性肾衰病人来说是个标证,其本为脾肾虚衰,故在病情稳定后还应给予补益脾肾以巩固之。如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脾阳虚者用参苓白术散。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外邪,可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应用清肺热,宣通肺气为主,但务必注意病人腑气是否得通。临床应用清热解毒通便利水法治疗慢性肾衰32例,BUN�mol�L治疗前均值20�81,治疗后均值18�16,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标准误-2�65�0�44;SCR�mol�L治疗前均值483�78,治疗后均值406�72,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标准误-77�06�8�31;CO2CPmmol�L治疗前均值17�39,治疗后均值19�28,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标准误2�36�0�30。从慢性肾衰治疗前后肾功能主要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清热解毒通便利水法治疗慢性肾衰效果满意。典型病例:龚某某,男,68岁,干部,98年11月1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肾炎病史19年,初诊时见患者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腰痛乏力,恶心呕吐,自觉眩晕气短,口干纳呆,便溏,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淡胖,苔黄厚腻,脉沉弦滑。查血尿毒氮22�5mmol�L,血肌酐719�mol�L,血二氧化碳14mmol�L,血红蛋白60g�L,尿红细胞(++),尿蛋白(++),血压20�12KPa,B超检查提示:双肾实质重度损伤。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医辨证:气阴两虚,湿热(毒)壅盛,拟上方服药8剂后,患者精神、胃纳明显好转,恶心呕吐减轻。服药30天后,患者精神胃纳倍佳,饮食二便正常,无浮肿,无眩晕呕吐,腰痛减轻。查血红蛋白80g�L,血尿毒氮12�2mmol�L,血肌酐520�mol�L,继续服药2个疗程(60天),于1999年4月5日复查,血尿素氮0�8mmol�L,血肌酐337�mol�L,血二氧化碳24mmol�L,尿蛋白(+),血压正常,后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无明显升高。(收稿日期:2000.04.08)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药治疗白鹤玲�河南省肿瘤医院(450008)�胡伟来�河南省淮阳县中医院(466700)��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中药治疗1�发病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系指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或生理效应不足引起的以基础代谢率降低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全身代谢减慢,动作迟缓,细胞间隙富含酸性粘多糖的黏液性物质堆聚,以皮肤和肌肉组织最为明显,临床表现为黏液性水肿。据国外一组对2779人的调查报告,男女之间发病15光明中医第16卷第96期2001年第5期率分别为0�1%与1�9%,以中老年妇女多见。成人型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5。老年人甲减国外报道在随机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8%,加上可疑病例则达1%,住院老人中约为2�3%。2�中医学对甲减的认识甲减是一慢性疾病,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有类似该病的描述,因临床主要表现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脾肾受损的阳虚证候,故一般均把它归属于中医学�虚劳�之气虚、阳虚,�水肿�的范畴。以脾肾之精、血、气、阳虚弱为主要病机,因虚致实,不能化气行水,出现水湿内停;不能推动血液流行,出现血瘀;二者又可使病情加重。病机特点:2�1�辨证要点2�1�1�以�虚�为主: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以虚(阳虚或气虚)为主要病机,阳虚有脾阳虚和肾阳虚,气虚有脾气虚和肾气虚。在此基础上脾失运化,肾失温煦,水湿内停,精明失充,气血生化乏源,变生诸症,但始终贯穿以�虚�为体,在脏腑始终不离脾肾二脏。2�1�2�抓住变证:脾虚则运化不及,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或脾不生血则气血亏虚。肾藏精,主水,司二便,肾阳虚则不能主水,二便失摄,周身失于温养;肾阳虚,阴精不能上充于脑,灌充百脉。因此,应兼顾脏腑、阴阳、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