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乘法分配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汇报我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5分钟)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和教法与学法选择。1、教材的编写意图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从纵横两个方面做简要分析:横向分析:旧教材在导入新课时基本上采用复习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导入新课或单刀直入给出新知识点,强调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幼师学生往往数学基础薄弱,齐加尼克现象突出,面对枯燥乏味理论的数学知识早已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这种导入将是无效的。新教材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选取了丰富的背景实例和应用实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趣味问题导入,最能激发人们的思维活动,唤起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参与意识。纵向分析:乘法分配率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本节课所学的乘法分配率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们又有不一样的作用和意义,乘法分配率给我们的计算带来很多方便。2、教学目标设计布鲁姆认为,科学的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根据以上分析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二)能力目标: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4、教法与学法选择。本节课是乘法分配率公式教学,公式学习的关键是获得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区分又依赖于新学习公式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有: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并列关系。与三种关系对应的公式学习有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三种。乘法分配率公式学习属于并列学习,并列学习的关键是寻找新公式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的联系,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下能够进行类比。基于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具体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合作交流—总结规律等。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总之,以上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将多种教法优化组合,已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2分钟)1、学生特点分析:心里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则表现为年少好动,注意力分散。2、知识障碍上,学生容易遗忘原有的知识,教师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应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最有力的动力。三、教学过程(7分钟)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