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第十一期保康县教学研究室(综合版)2014年9月30日编好用好导学案是做好课改的关键保康县教研室我县自实施生本课堂改革以来,有关是否需要导学案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不需要导学案,甚至认为应该取消导学案,认为导学案是对学生学习思路的束缚,不利于自主能力、质疑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我们认为这是对导学案的片面理解,或者说是对导学案认识上的误区。一、认识误区的原因分析1、对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缺乏了解所致。今年年初,《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撰文提出课改“代际论”,把课堂教学改革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改变课堂结构、第二代:改变教学关系、第三代:改变教学意义,每一代都具有典型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象。(李炳亭文章附后)“代际论”全面总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演变脉络,便于看到自己所处的阶段,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号入座,当前,全县课改处在第二阶段,导学案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12、对崔其升校长文章的断章取义所致。现摘取崔其升校长在《取消导学案》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帮助我们以正视听。他的主要观点有:(1)导学案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它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过渡。拥有导学案是取消导学案的基础,导学案充其量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路标,是在学生缺少学习能力、学习愿望、学习需求时提供样板。(2)导学案被认为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前的一项预备、一根拐杖。导学案的起始阶段,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让学生掌握学情,理清知识脉络,明白知识的框架建构,给学生使用教师编写好的导学案是有价值的。(3)随着学生对导学案的熟悉,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让学生比较师生间导学案的优劣。(4)导学案由有到无,是学生学习成熟的标志之一。可以说崔其升校长的观点与李炳亭主任的观点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从他们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导学案是课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由“教中心”到“学中心”过渡的重要标志。3、对导学案概念理解模糊、内涵不明所致。现对导学案的概念及内涵予以阐述,希望能对我们走出认识误区有所帮助。“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课堂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件和“抓手”,支撑新课堂的运行。要旨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这是编写依据。2要旨二:目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是编写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要旨三:是一种学习方案。这就需要我们一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否则不能提出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来。二要了解学生,预测学生会在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问题上产生疑问,所提问题才有针对性。知识问题化是导学案的关键。问题设计要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三维目标、学习过程,也能呈现学法指导和课堂流程、课堂形态。导学案是反照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生命观的“镜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导学案。4、受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所致。有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因循守旧,思想固化,不愿改革,不愿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更不愿意在行动上作出实质性改变,这是思想僵化、行为惰性的外在表现。也有少数教师对新课改缺乏深度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是缺乏责任、旁观者的表现。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学习培训入手,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5、对自主学习认识有偏差所致。现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很有限,如果“去导学案”,让学生过度“自主”,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会出现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我们认为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导学案是实现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扶手。二、现阶段为什么必须要用导学案3(一)导学案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新课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