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作者:施嫣涵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年第08期一、认真研读,把握练习特点1.练习有意图。课后的练习多种多样,从功能上看,可以分为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识字写字类、语言积累类、阅读理解类、语言运用类、综合实践类等;若是从形式上看,又是多种多样。每一项练习都由编者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意图:有的指向语言的积累,如《观潮》“背诵第3~4自然段”;有的指向表达方法和遣词造句,如《蟋蟀的住宅》“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还有的指向说和写,如《盘古开天地》“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更多的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如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观潮》和《走月亮》都有这样的练习,“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等。教者要充分把握练习的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发展。2.练习有策略。课后练习把语文要素作为主线、明线,渗透着必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研读课后的练习,可以帮助师生改进学习策略。如《普罗米修斯》课后练習“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这道练习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叙述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练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又是在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关注主要人物的事件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这样方法的引导,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3.练习有梯度。课后练习在编排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有梯度的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比如第二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围绕这个要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练习主要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蝙蝠和雷达》课后练习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则是在引导学生整理问题清单,学习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蝴蝶的家》是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提问,并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安排是依据教材编排的梯度和层次,逐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教者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问,正确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驻足不前。二、用好练习,落实语文要素(一)借课后练习,让预习更有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教材的课后练习体现了编者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和高度挖掘,都是依据专题学习的重点精心编写的。这些练习可以作为教师教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如何学的路径,更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课前预学。1.学习课后生字。中年级仍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在预习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生字,可以为其课堂学习扫清障碍。比如《爬天都峰》课后生字表中就出现了多音字“相”和一些容易混淆的字“级”“辫”。结合生字练习,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读读并写写这些生字;“相”字有哪些读音,请分别组词;“级”“辫”这两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它们会和哪些字混淆,请举例。2.梳理课文线索。预习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而且也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比如《麻雀》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题:“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结合练习题,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表格或示意图的方法把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出来,并尝试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在课堂教学前就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3.查找相关资料。教材课后习题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