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心理失衡孤山中学闫慧一、青少年心理失衡危害和成因心理失衡是指个体在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它是心理不健康的预兆。心理平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直接关系到其潜能的开发。心理失去平衡后,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有效平衡,就会使人的感知、记忆、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受到干扰,轻微的失衡会使人心理的某方面受到损害,打破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协调性,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心理失衡会扭曲人们的感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给个人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失衡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引起机体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从而危害人体身体健康,最终演变成生理疾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部门重视。据国家卫生部门所掌握的数据,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中,至少有3000万人正遭受着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据悉,在青少年人群中,因心理失衡导致的行为问题检出率,目前为12.97%,这种行为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情绪稳定方面、学习适应方面,尤为突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生物遗传基因决定对青少年的健康产生影响,造成其在人格、自我满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异。亲子关系、经济状况、家庭气氛、环境变化、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人的心理状态。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失衡的研究,探索其预防和疏导的有效办法,保持心理平衡是克服和消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前提。二、青少年心理失衡常见表现心理失衡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交往中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有的甚至还严重地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卑与自负。自卑是一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失衡现象。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心理或其他缺陷而产生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有泛化的倾向。自卑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弱项极为敏感,并通过自己将它进行放大,在内心产生一种自己不如别人、事事不如人的心理状态。与自卑相反的心理是自负,有自负心理的青少年唯我独尊,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扭曲或否认客观困难的存在,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能容纳他人的意见,并喜欢把自己观点和意见强加到他人的头上,把错误的责任都归咎与其他人。(二)焦虑与抑郁。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临近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忧虑、紧张、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体验状态。由于青少年要应对各种学习难题、考试测验、人际关系,时常生活在焦虑之中。焦虑在青少年身上表现为坐立不安、紧张、惶恐害怕、心跳加快、思维迟钝、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和生理不良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但过度的焦虑会损伤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青少年的抑郁心理表现情绪低落,为对周围的人和食物不感兴趣、冷漠、迟钝,内心闭锁、不爱交流、嫉妒、埋怨。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会演变成抑郁症,重度抑郁会导致其自杀轻生的后果。(三)悲观与苦闷。由于部分青少年在理想、学习、生活、交际遭遇困难,无法正确化解困难,久而久之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怨天尤人,悲观厌世,怨父母无能,恨自己生不逢时,从而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兴趣,进而心态和行为举止失常,“破罐子破摔”。部分青少年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甚至思想和行为上采取极端态度,表现逃避社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更有甚者走上轻生的绝路或者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生活在情感变化快、人际复杂的环境里,心理积怨多而无处倾诉,易演化成苦闷心理。青少年的欲望在可预期的范围内缺少释放途径,从而引起的心理纠结、冲撞和积聚,由于欲望本身是具有物质基础的生理现象,因此长期的欲望积聚而得不到释放会导致体内化学环境的失衡,外在表现就是使人变得烦燥、冲动、心理扭曲。(四)多疑与嫉妒。多疑是人对事件或者他人的怀疑缺乏根据的心理反应。多疑的青少年经常处于痛苦、不安全的状态中,怀疑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怀疑老师对自己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