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反思海口市琼山中学王华毅《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一方面,消费是最贴近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切入,有助于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对生产、分配等具有反作用。从消费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教材第一单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以高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经济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高中学生关心的经济生活和经济问题为教材内容。在教材编排上,注重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力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新教材把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新成果的素材加以典型化,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教材知识结构。这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比较突出的是教材从学生生活入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过去活跃,有话说的学生多了起来。但学生感兴趣的一般都是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对这些问题想讲的话比较多,而对教材理论知识就难以展开讨论,特别是难以深入讨论下去。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让学生讨论发言的时间难以把握,让学生说多了,教材理论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学生就难以比较准确透彻的掌握基础知识,在做练习时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比较突出的还有教材还存在着为了照顾生活逻辑,而忽视学科逻辑的问题。比如,第一框题从生活中的货币讲起,而讲货币必然要涉及到一般等价物和价值,而价值在这里只放在“名词点击”中作了最简单的说明,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学生难以掌握。如果教师在这里补充讲解,那么课时就不够,如果不讲,学生对一般等价物和货币就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教材对于纸币概念的表述,比以前更严谨了。现在关于纸币的表述是这样的: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增加了“或某些地区”——因为世界上由主权国家和地区组成,除了主权国家可以发行纸币外,某些地区也可以发行纸币。比如我国除了人民币,还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港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澳币、台湾的台币。在关于纸币是不是货币的争论当中,新一版的教材对这个问题态度应该来说还是有点变化的。首先,关于货币的起源,还是继续沿用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说法,也就是只有贵金属等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才出现了;其次,在教材和教参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纸币不是货币”,反而,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表述,如“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在今天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和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从种种表述来推测,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把纸币算成了货币的一员,据我的看1法,教材中体现了货币的演变过程是:商品——一般等价物——金银(金属货币)——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从课堂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其实对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还是比较有疑问的;由于尚未明确纸币是不是货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敢放开,面对学生的疑问,常常是敷衍搪塞,只能从纸币所具备的职能上和货币进行一个辨别。因为在“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中同样涉及这个问题,感觉还是很尴尬的。此外,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由于班级学生人数普遍在50人左右,组织学生比较困难,等把学生组织好了,进行互动刚进入状态,时间又到了,同时,师生互动很难照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