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及检测技术X张晓华,钟英斌,陈吉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摘要:哈维氏弧菌是1种革兰氏阴性、发光的海洋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它是最近10多年才被认识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的重要致病菌。文中综述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密度感应系统、检测技术、疾病的防治及其应用。关键词:哈维氏弧菌;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密度感应系统;检测技术中图法分类号:Q938.3;S9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74(2007)05-740-09随着世界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有暴发与流行,越来越成为困扰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因素。其中暴发性弧菌病是危害水产养殖动物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可以感染多种鱼类、虾类及贝类并造成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发现的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弧菌有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harveyi)、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非O1型霍乱弧菌(V.choleraenon-O1)、费氏弧菌(V.fischeri)、河弧菌(V.furnissii)、创伤弧菌(V.vulnificus)、美人鱼弧菌(V.damsela)、病海鱼弧菌(V.ordalii)、杀鲑弧菌(V.salmonicida)、灿烂弧菌(V.splendidus)、拟态弧菌(V.mimicus)、飘浮弧菌(V.natriegens)、远洋弧菌(V.pelagius)、火神弧菌(V.logei)、粘性弧菌(V.viscosus)和鱼肠道弧菌(V.ichthyornteri)等18种弧菌[1-5]。哈维氏弧菌是1种革兰氏阴性、发光的海洋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6],它是最近10多年才被认识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的重要致病菌。哈维氏弧菌既是印尼、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厄瓜多尔及中国(包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养殖对虾的重要致病菌[1,7-14],又是许多养殖鱼类的致病菌[5,12,15-24],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国内对哈维氏弧菌致病性的研究也刚刚起步。本文对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密度感应系统、检测技术、疾病的防治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1哈维氏弧菌(=鲨鱼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哈维氏弧菌(V.harveyi)首次被Johnson和Shunk[25]描述为哈维氏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har-veyi)。多年以来,它也曾被命名为哈维氏发光杆菌(Lucibacteruimharveyi)和哈维氏贝内克氏菌(Be-neckeaharveyi)。随后,Baumann等[26]于1980年将其命名为哈维氏弧菌,并于1981年被确认[27]。哈维氏弧菌广泛分布于近岸温暖的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动物的体表、海洋发光鱼类和头足类动物等各种海洋场所,也是许多海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正常菌群[28]。它是1种革兰氏阴性、发光的(并非所有菌株)海洋细菌,菌体呈弧状,极生单鞭毛。哈维氏弧菌的生理生化特征见表1,其中哈维氏弧菌明显区别于其它弧菌的特征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能形成侧生鞭毛;在35bC能生长,能利用D-甘露糖、纤维二糖、D-葡萄糖酸盐、D-葡糖醛酸、庚酸、A-酮戊二酸盐、L-丝氨酸、L-谷氨酸盐和L-酪氨酸;精氨酸双水解酶呈阴性,不产3-羟基-2-丁酮,不能利用B-羟基丁酸、D-山梨醇、乙醇、L-亮氨酸、C-氨基丁酸盐和腐铵。哈维氏弧菌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46%~48%[29]。鲨鱼弧菌(V.carchariae)是最初从死亡的鲨鱼中分离出来的海洋弧菌[30],该种名于1985年被确认[31]。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哈维氏弧菌和鲨鱼弧菌进行了比较。Grimes等[32]研究发现这2种菌的生理生化特征非常相似;Alsina和Blanch[33]也不能用生理生化方法将这2种菌分开(见表1)。另外,这2种菌的16SrDNA序列几乎相同[34]。这些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和鲨鱼弧菌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实际上,DNA杂交的方法显示两者是同一种菌[35]。Pedersen等[36]研究了94株从发病的黑鲈、海鲷和鲨鱼以及它们生活的水样中分离的和哈维氏弧菌亲缘关系很近的弧菌菌株,利用一些标准菌株来分析它们的表型和基因型。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AFLP)把这些菌株分成了9个簇。最大的簇(含36株菌)被认为是真正的哈维氏弧菌组,包括哈维氏弧菌、鲨鱼弧菌和其它大多为从病鱼上分离的菌株。核糖体分型显示,哈维氏弧菌和鲨鱼弧菌的带型非常相似。DNA-DNA杂交显示,哈维氏弧菌和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