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岗位践行不平凡的人生红塔区瓦窑中心小学梁莉张顺光用他匆匆而又短暂的青春阐释了一名党员、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信仰与坚守,奉献与热爱――对!他在默默地教会身边人怎样去爱,爱我们的党,就去坚守耳边的誓言、心中的信念;爱事业,事业在他的生活中就成了阳光、空气、水,时时刻刻丢开不得;爱学生,就当他们是家中的弟弟、妹妹,是家中的一员,无论他们优秀还是落后;爱亲人,就用真心静静地守护、贴近、感知,像一缕月光般笼罩家园……一定有人会怀疑张老师的一生做作、矫情、演绎的成分,一定会有人讥讽他的迂腐与愚笨。殊不知,他帮了多少人,做了多少事,仅仅是在弥留之际,心怀愧疚之情的他向妻子倾诉时,资助贫困生的“秘密”才渐渐为亲友所知,而生前从未向任何人提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有何种理由不相信。张顺光老师的大爱与真爱,其实就是一剂“良药”,可以医治浮躁焦虑的社会的种种“病症”,可以沉淀纷繁芜杂的时代人的本真。这是张顺光老师存在的意义。那些动辄便怀疑,甚至讥讽的人,其实缺少的也正是真爱与良知,不但不会爱,还丧失了起码的人生价值判断。诚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这个职业饱受批评与诟病,收学生红包、补课收费、体罚学生、带学生开房……“老师”这个词已蒙尘太久,老师头顶的光环也似乎正在慢慢隐去,但这类老师毕竟不能代表全体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见广大的老师还在三尺讲台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张顺光正是这类优秀老师中的一员。除了爱,他还有理想与信念。他把工作当事业、当理想,他的理想很简单――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并身体力行,这就很难得。理想信念不能虚言与空谈,更不能成为禁忌与笑柄。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某人一谈起理想信念就会被当成异类,这是多么尴尬且无奈的场面。张顺光老师用一生去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却从不忌讳别人议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理想是有“根”的。他出生在元江一个贫苦的山区彝族家庭,是农民父母艰难抚育他成人,是农村的无数好老师把他送入大学校门,因而他对山区、对山区教师、对少数民族群众怀有很深的感情。这就是他的根。有了理想、信念,还要时时找到动力,不放弃、不松懈,用一生去坚守,这是张顺光精神财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张顺光正是这样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