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相依》说课稿《唇齿相依》五年级第三单元《睦邻友好》中的第一篇课文,由“我想说”、“交流会”、“列国志”、“小舞台”、“故事园”、“七色光”和“聪明豆”几个栏目组成。“我想说”帮助学生理解“唇齿相依”的概念;“交流会”由学生介绍韩国、朝鲜的有关情况;“列国志”向学生介绍韩国、朝鲜的国情;“小舞台”让学生欣赏朝鲜、韩国民歌;“故事园”讲述了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小故事;“七色光”概述了中国与朝、韩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聪明豆”则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邻国;最后的“我能行”让学生通过印度洋大海啸事件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每个栏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周边各个国家和平相处的情况。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可能对抗美援朝战争和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的认识是空白的,而对于韩国与中国的文化、经济、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学生自身生活比较接近,学生比较容易了解。通过事例,学生能感受到中国与韩国、朝鲜睦邻友好、互帮互助的关系,但要使他们更全面的认识到国与国之间其实都是“唇齿相依”关系,要做到“睦邻友好”这个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并且加以引导和概括。本篇课文共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我参考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教学教学目标拟定为:1、知道唇齿相依的含义。2、了解邻国朝鲜、韩国的地理概貌及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关系。3、初步体会睦邻友好的意义。重点:了解我国与韩国、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的关系。难点:在具体事例中了解中朝、中韩关系,体会唇齿相依、睦邻友好的意义。具体实施:课前体验: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信息量较大,到了高年级,这一特点尤为明显。教学此课程,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一同学习的过程。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我事先熟悉教材,收集大量信息。课前,我收集了很多关于介绍“朝鲜”与“韩国”的相关照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上网查找了这方面的相关报道;我还积极关注学生,了解他们对此的熟悉程度,并利用课余时间,不露声色地与学生交流一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为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上感知、学习、体验,也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课中体验: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对认知的深化,也是导行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地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整体效益,适当运用教学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成为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最易在直观而又形象的教学中获得。例如在教学中朝血脉相连的关系时,我适时地为学生播放了《奇袭》的录像片断,把抽象的理解富于生动的表象,激起学生丰富的直觉情感,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情绪不断受到感染,心灵也随之震撼,更深刻地理解中朝唇齿相依的关系。我感到恰当运用好媒体,创设必要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二、多种形式不断交替,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源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使其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我改变了单一灌输模式,变单一为多元,多种形式交替,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如采用听故事、自学课文、小组讨论、小小交流会等多种学习形式。因为讨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归纳小结。三、课堂教育向课外延伸,把教育落实到实处品德教育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是否将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在过程中感悟,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本节课,我在课前让学生运用上网、访问家长的办法的作了一个小调查。班级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堂进一步学习、体验、感悟,达到教学目的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课后,我还将利用今后的时间,安排学生交流其他的更多内容,并引导学生今后继续关注,真正做到将课堂教育向课外延伸,把教育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