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村小教师的课看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发表日期:2006年4月3日出处:自创作者:欧红武本页面已被访问2049次___对《连除的简算》一课的评点与反思评析:襄城区教研室欧红武执教:平靖联小呙蕊新课标教材已与我们同行了三年多,(我区从2002年秋季开始使用小学一年级新教材。)在学习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教法得到了改进,努力适应新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要娴熟地驾驭新教材,我们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走,教师们普遍的感觉是新教材很难把握,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幅主题图和几个对话框,不仔细研究就不知从何下手。的确,新教材不象老教材那样,从复习导入到例题讲解再到巩固练习都一应俱全,教师可以照本宣科,便于操作。而新教材往往只是围绕知识点提供一些教学的情境和素材,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怎样用好这些素材,需要我们进行认真钻研和用心挖掘,也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看了平靖联小呙蕊老师执教的《连除的简算》一课后很受启发,不妨介绍给大家共享。《连除的简算》一课是四年级下册P43面的教学内容,是以P33面主题图(植树情境)的内容为载体,讨论并推导出形如a÷b÷c=a÷(b×c)的连除简算规律。老师们一般是采取教参建议的教法,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教法一,新授环节如下:1、观察主题图(学生植树),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2、得出两种解法:1250÷25÷51250÷(25×5)3、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引导得出1250÷25÷5=1250÷(25×5)结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呙老师没有采用这种教法,她是按下面的程序进行的: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及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那么除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下面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些题目,看誰算得对又快。①、18÷2÷3②、420÷7÷6③、630÷9÷7④、125÷5÷2518÷6420÷42630÷(7×9)125÷(5×25)二、新授。(一)探究新知师:通过计算这几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每组题目数字一样,结果一样。生2:我发现上边是连除,下边是除以两个数的积。师:能不能说说这种规律?比如,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可以怎样计算?生: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几个数的积。师:你说得很好,我们把它记下来:一个数……。用字母表示:a÷b÷c=a÷(b×c)(课后我建议,在这里应让大家都象他一样,自由地说一说这个规律,以便深刻理解和记忆这一结论。)(二)、巩固新知。、做一做。、出示课本例题。请同学们自己解答,师巡视后请两位同学将自己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生1:1250÷(25×5)生2:1250÷25÷5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讲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两种算法都有道理,结果当然相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1250÷(25×5)=1250÷25÷5。誰能说说这个式子表示了一个什么规律?生: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用这个数分别除以这两个因数。师:那也就是说,a÷b÷c=a÷(b×c)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过来用对吗?三、综合练习,拓展运用。(略)我们可以看到,呙老师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有自己独到的设计和创造,比起常规的教法一它有如下特点:一)导入简捷明快、重点突出。教法一由植树主题图导入,看似有生活情境,但我认为它并不符合实际,因为四年级学生几乎没有过植树经历,至少她那个班上学生是这样。倒不如像她那样谈话导入,承上启下,言简意赅。一句“除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呢?”的设疑比那幅情境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二)结论轻松、自然,引导得法。教师没有用例题中的两种解法对比得出结论,而是抓住数字特征,设计了4个题组,这4个题组已然将这个结论突现出来了,学生只需将它们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不仅心服口服,而且没有理解和记忆的负担,学得轻松自然。三)例题反用佐证,应用巧妙。按照常规教法,例题本是用来引出式子探究结论的,即:1250÷25÷5=1250÷(25×5),而呙老师却把它的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