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课题负责人:李秀丽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桂林市希望小学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前,有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学生没有经过预习,完全跟着老师走,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只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会跟不上,他们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的老师虽然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很认真的对待,学生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所以,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对学生的预习方法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好习惯,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正在实施的生本理念下“3+1”幸福课堂的构建就是提倡以学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申报《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预习习惯的培养》这一课题,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和“双主体互动”,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4.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和“双主体互动”的有效课堂。(三)课题界定课前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就是凭学生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对于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2.培根说的:“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也正如萨穆尔,斯迈尔所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