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单位:中江县万福镇小学校姓名:喻俊杰电话:13981059635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借助线条和色彩等物质材料,利用视觉的直观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小学美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儿童画创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鉴赏能力和创作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使他们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二、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三、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教师要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不要让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舒畅、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且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荡秋千;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远隔重洋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这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而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审美的奥妙。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就应该很高兴地接受。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