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困生赶队转化数学学习“学困生”是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中下生”形成的原因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2、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二、减少“中下生”形成的教学对策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2、改变观念,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有材料表明,大多数“中下生”的某些指标,例如:反应能力、适应能力等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他们的“智商”不低,“情商”还具有较高水平,这为教师端正教学观,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证性的依据。数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困难是暂时的,面对这些“中下生”,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中下生”转化工作的前提。3、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中下生”在数学上费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4、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学生数学学习跟不上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事实上,每个“中下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各种不利的原因冲淡而不能持久而已。因此,教师必须引导这些“中下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达到转化“中下生”的目的。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6、运用感情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中下生”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7、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中下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模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多动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使用投影幻灯、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下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中下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