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鼓室成形术中面神经定位和保护钱宝和1陈兵2张国明1【摘要】目的为避免医源性面神经麻痹,探讨鼓室成形术中所涉及的面神经水平段和垂直段的定位和保护措施。方法从2004年4月~2006年12月共185例行鼓室成形术。以鼓素神经,砧骨窝,水平半规管、面神经鼓索三角及水平段面神经血管纹作为定位和保护标志。结果全部病例中,术前存在面神经麻痹l例,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1例,术后迟发面神经麻痹1例,发现面神经裸露25例。通过经验和教训,指出鼓室成形术中面神经定位的重要性和保护处理的原则。结论中耳乳突的固定标志是面神经的参照物,可作为术中及早且直接定位面神经的手术标志,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关键词】鼓室成形术;面神经,定位随着鼓室成形术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这项技术从认识、经验和设备各方面要求更加严谨,在鼓室成形术中彻底清除乳突和鼓室病灶达到干耳、处理病变听骨应用膺复物进行听力重建,术中又要很好处理病变组织与面神经的关系,避免医源性面神经麻痹显得非常重要。—旦术中造成面神经损伤时,在术中立即保护减压处理,能对损伤的原因、程度、定位有数,确保术后恢复,解除术者和患者的心理顾虑,这样才能推进这项技术的顺利开展。我们对185例鼓室成形术中的对面神定位标志、观察所见和保护措施总结报道如—Fo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自2004年4月-2006年12月,185例鼓室成形术中对面神经观察定位,初次手术为173例,二次手术12例,术前存在面瘫1例,术后即刻面瘫1例,术后迟发面瘫l例,发生于面神经垂直段2例,面神经水平段l例,经手术发现面神经裸露25例。本组男86例,女99例1年龄6-72岁,中位年龄44岁o2仪器和设备手术显微镜carlzeissS德国UBienAir电钻3手术方法耳后切口,暴露乳突表面标志,颞线、筛区,乳突尖,切开外耳道皮肤,分离外耳道后壁、上壁至鼓环颅能探到上鼓室,鼓窦入口。乳突磨削成外口大的碟形,后缘乙状窦骨骼化见蓝色轮廓,后上为窦脑膜角,手术一般都能见到鼓窦,逐渐扩大定位鼓窦入151,l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312000)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通讯作者:钱宝和,副主任医师.Email:baohouqian@163.tom沿乳突天盖向前开放上鼓室,打开上方鼓环“断桥”,即见下方的砧骨窝和水平半规管。砧骨如果完整时,保护它原有位置,砧骨长脚是发现镫骨的很好标志。磨除外耳道后壁,外侧部分平外耳道壁尽量开放乳突尖气房。内侧后拱柱尽量磨除鼓窦入口下方悬唇'水平半规管是参照标志,不应低于水平半规管嵴,后拱柱后缘是面神经垂直段和锥曲段初始部,不宜过分磨削,垂直段面神经后气房,磨削时要垂直移动钻头,扩大和处理病变气房内的黏膜,遇易出血时已接近垂直段面神经需十分小心。以鼓索、砧骨长脚来开放鼓索面神经三角。后鼓环一般磨除不超过3mm,以能显现镫骨和去除后鼓室病变即可。水平段面神经,去除病变砧骨后,仔细观察中上鼓室交界边缘形成的水平隆起骨管,发现水平段纵向行走的微血管,水平段前端膝状神经位于匙突的前上方,仔细观察这些标志,对面神经走向做出精确定位,处理病变组织后行听骨重建。结果颞骨内面神经走行在面神经骨管内,骨管与鼓室成形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放鼓窦入I:1,开放上鼓室,磨除后拱柱,开放面神经隐窝,处理镫骨时都应高度关注,电钻头时时在骨管周围操作,磨除骨质过多,过于局限,钻头温度过高,都可由于不慎导致面神经的损伤。l面神经垂直段损伤本组病例中有2例面神经麻痹发生于垂直段,1例为垂直段微细管裂,电钻产热导致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另1例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由于头位强直造成识别鼓窦过低,电钻磨及面神经垂直段骨管,术中当即将磨损的5mm骨管上下扩大5ram,见面神经鞘膜受损,面神经主干完整,连续性好,虽作处理万方数据术后出现面瘫,34"-户I后痊愈。2面神经水平段损伤本组病例中有l例胆脂瘤患者,术前既存在面瘫,术中发现上鼓室、鼓窦入口下方及面神经隐窝大量胆脂瘤,压迫破坏造成面神经锥曲段和水平段骨质吸收面神经受压,去除病变组织,术后1周即恢复面神经功能。在处理上鼓室病变黏膜时,从上鼓室顶向下推移病变组织,注意发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