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室变学堂——谈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兰州市第三中学罗蓉想必我们每个人都听过《读书郎》这首歌,欢快的旋律伴着“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的歌词,让我们眼前活生生的出现了一个背着书包,欢快的奔向学堂的孩童的身影。现在我们同样教的是刚从小学生毕业升上来来的初中孩子,为何学生厌学逃学,甚至会和教师发生严重对立呢?我认为,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广大班主任误把学堂当成纯粹的教室而导致的。那么,学堂和教室的区别在哪儿呢?顾名思义,学堂,是学习的场所;而教室,是教育人的地方。学堂,带有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求知的因素在里面,它暗含着学生的主导地位,所以,你看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小二郎们”都是乐于去学习之所——学堂的,因为在那儿,他们能获得众多的知识——学认字,学唱歌,学手工,学画画,学做游戏,学与同伴的相处……他们是快乐的,他们不但获得了知识,同时还获得老师的关注,和付出之后得到的表扬和奖励,所以他们愿意去学习,愿意去学堂。而教室呢,教育成了主角,老师占了主导。由于学业的繁重,个体学习成绩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的不同,很多学生已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表扬,同伴的欣赏,得到更多的是学习的挫败感,老师的批评,因而,很多学生情愿逃离学校,躲进网吧,去寻找他们的快乐、自由、自信。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教室,快乐、自在、自信?我觉得作为一个初中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放低身段,平等对话。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说,但也有为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讲究,因此作为现时代的教师及班主任,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学识和师德修养,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使学生望而生畏,而应把学生当做朋友平等对待,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话,真心的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发现老师果真能同他们一道喜一道忧,他们就会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老师的话他们也就愿意听。这时,我们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弱点,适当提高一些对他们学习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就会乐意去改,乐意去做。对学生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我们班主任都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使学生获得一种认同感,一种成就感。就这样,一步步逐渐提高要求,那么,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会爱上学校,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这其实也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际应用。2、放慢脚步,共同进步。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其实最主要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如果这一部分学生变好了,那么一个班无论是班风,还是学习成绩那是绝对会步步高升的。那么怎么提高后进生、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可以协调各科老师,放慢教学节奏,真正的做到分类推进:让好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做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提升类练习,对学困生则个别辅导,力求基本掌握所讲知识。不仅在教学上如此,在班级管理上,更应“放慢脚步”:对班级三年管理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学生会因为目标太高而放弃努力。应该放缓节奏,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让学生一点一点进步,在进步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以后实现更大更高目标打好心理基础。就比如对一个行为习惯差的学困生,我们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要跟上全班的步伐,那他会畏惧,甚至破罐子破摔。我的做法是:先仔细研究这个学生的情况,找出他哪怕是微小的优点,然后单独跟他谈话,指出优点,然后提出几个该生比较容易做到的要求,例如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上课即使听不进去课,但起码要尊重老师,不睡觉等等。等该生做到了这些,一方面及时表扬,巩固他的进步,另一方面,再提出进一步要求,如上课稍微听上些课,把一些简单的作业做上点,还可以让他为班里的跑跑腿,做一些容易成功的小事,以得到班级同学的逐步认可,让他在班级产生认同感,一步一步自觉跟上全班前进的脚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3、适当示弱,培养自信。教师、班主任并不是全能的,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