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姓名吴伯成微课名称基于经验原型的“发生式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片段思考教师单位绵阳市实验小学知识点来源□学科:小学数学□年级:二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9页。□所属章节:第三章《角的初步认识》录制工具和方法PPT课件+录屏软件(屏幕录像专家)设计思路学生已有具有一定长度的“线段”表象,而没有“射线”的相关知识,且“角的大小”指向性不够明确,所以在“角的大小”比较时出现两种方法:一是比边的长短;二是把“角”自动转化成“三角形”来比面积。为了消除原有知识的负迁移,基于学生关于“角度”的经验原型的“发生式学习”设计本微课,实践效果非常好!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1、基于学生经验原型,感知“角度”即“刻画张开度的大小”;2、对角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改造,从构造直角三角形、弧度、角的动态感知及辩证统一等多个侧度深入理解“角度”,感知“角的大小”。教学重难点1、消除生活经验负迁移,基于“角度”原型来认识“角的大小”;2、用特定的方法研究与“角”相关的特定问题,(基于不同的例子感受初等几何中的角、三角中的角、解析几何中的角、运动的角、立体几何中的角……)丰富学生关于角的表象,深刻理解“角”的大小。教学过程1、原型驱动,催生概念,基于生活经验原型“角度”感知“角的大小”是“刻画张开度的大小”;2、联系生活,改造经验,基于生活经验原型“角度”,通过其对非本质属性进行改造理解“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度无关;3、巩固概念,丰富例证,基于生活经验原型“角度”,从“弧度”及“方向性”来深入理解“角的大小”;4、动态感知,对比确立,基于生活经验原型“角度”,通过探照灯感受“角”的边的属性,进一步感知“角的大小”;5、辩证统一,拓展延伸,通过模型剪刀的运动来辩证认识角的大小的动态变化及辩证统一。应用说明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9页。建议:在已从生活情境(静态和动态)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后进行本微课的学习。具体教学方案设计:基于经验原型的“发生式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片段思考教学目标:1、基于学生经验原型,感知“角度”即“刻画张开度的大小”;2、对角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改造,从构造直角三角形、弧度、角的动态感知及辩证统一等多个侧度深入理解“角度”,感知“角的大小”。教学重难点:1、消除生活经验负迁移,基于“角度”原型来认识“角的大小”;2、用特定的方法研究与“角”相关的特定问题,(基于不同的例子感受初等几何中的角、三角中的角、解析几何中的角、运动的角、立体几何中的角……)丰富学生关于角的表象,深刻理解“角”的大小。教学过程:原型驱动,催生概念师:(课件出示)大家见过鳄鱼吗?你对鳄鱼印象怎么样?:生:鳄鱼很凶,嘴巴张得很大时特别可怕。师:谁的嘴巴张得开?生:第二条鳄鱼。师:你能用手势表示两条鳄鱼嘴巴的张开度吗?:学生用两只手分别表示鳄鱼的上下鳄,利用手的张开度来表示。(此处不录音)师:刚才的动作我们可以转化为画两条线来表示吗?(课件角)课件出示角。(此处不录音)师:鳄鱼的嘴巴开口朝哪边?你能用手比划吗?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在开口处画一条短弧来表示开口的方向。(课件出示短弧线)师:刚才大家说下边的鳄鱼嘴巴比上边张得开,这好像不对吧?你看,它的嘴巴大多了,不信你比划一下两条鳄鱼嘴巴的长度?:生:老师,你错了,这是比谁的嘴巴张得开,跟嘴的长度没有关系。师:你能用上新朋友“角”来说一说吗?生:第二条鳄鱼的角比第一条鳄鱼的角大。师:“角大”是什么意思?生:两条边张得越开,这个角就越大。师小结:什么叫角的大小?指角两边的张开程度。与什么有关?两边的张开度。与什么无关?边的长短。联系生活,改造经验师:同学们都玩过滑滑梯吧。这里的三幅图就是从一侧观察到的三个滑滑梯。(课件出示)角的水平方向这条边就好像地面,角的另外一条边就好像是什么?生:滑滑梯的斜面。师:这三个小圆环正好是三个小朋友,如果你去玩,你喜欢玩哪个滑滑梯?生:老师,我喜欢玩第二个。师:能联系这节课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用“角度合适、角度太大、角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