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延安2011年12月18日18:00延安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名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共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革命旧址6处。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左右,延安已有晚期智人“黄龙人”生息。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延安的地理位置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延安市管辖区现辖宝塔区、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延川县、延长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黄陵县、黄龙县、宜川县共一区十二县。延安古称延州,《地理志》云:“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延安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约在前13世纪,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域。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是迄今所知延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时,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游牧兼狩猎的少数部族。晋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于延安一带。战国,延安大部属魏国。《史记·秦本纪》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又称,秦惠文王七年(前300年)。秦帅公孙不大败魏军于雕阴(今富县与甘泉交界处),斩首8万余,俘魏将龙贾;秦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予秦;十年,魏纳上郡15县(今陕北宜川、延安一带)予秦。延安始属秦。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至今犹存。秦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统兵30万北击匈奴,后又监修长城和秦直道。汉武帝时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使陕北等地农业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富庶如关中)。汉虞诩《奏复三郡疏》有“水草丰美,上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描述。三国时,延安为羌胡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铁弗部赫建立大夏国。唐武德元年(618)改延安郡为延州总管府。明改设延安府,明末陕北农民爆发大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纵横延安南北。延安特色地椒学名百里香,属多年生小灌状草本植物。地椒是一种地产中草药,有芳香祛风的疗效,其化学提取物高级赋香剂在化工、医药、食品方面有广泛用途,可用于化妆品工业,食品工业及防腐添加剂等。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味微辛,土人以煮羊肉食,香美”的记载紫砂陶瓷工艺延安富储紫砂土矿,其矿藏厚度大、易开采、品位高,现已勘测的储量就达5000多万吨。延安紫砂土具有化学成分稳定、粒度细、可塑性高、烧结温度低、烧结范围宽等特点,经检测,内含钾、钠、铁、钙、硒及麦饭石等16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绝不含对人体有害物质。延安紫砂加工工艺始于1942年,后又引进宜兴等地的加工工艺,现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紫砂陶瓷工艺品生产基地。延安特色延安苹果延安土层深厚,海拔800~11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果实积累糖分,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带。所产苹果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运、无污染,品种近70个,其中大部分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