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三个问题五个元素”每位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第一问题:本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能力?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目标问题。教师如果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那这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是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道,其结果与教师自己不知道基本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是听一位专家讲的。在大街上走路,迎面一位美女骑车一晃而过,如果问你“这位女士穿的是什么颜色的鞋子”,绝大多数人肯定回答不上来。有谁会关心鞋子呢?即便是女鞋设计专家,也未必把注意力放在鞋子上。但如果事先告诉你“请注意一下对面这位女士鞋子的颜色”,事后再问,那答对率肯定是百分之百。例子非常通俗,似乎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就“目标定位”这一问题来说,是何等的贴切呀!课堂没有目标,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有可能把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上,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达到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目的。教师应该切忌机械的套用三维模式,可尝试着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在问题中包含三维目标,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这个问题是过程、方法等形式上的问题,更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组织课堂。高效课堂一般包含以下五个元素:1、自主学习(独学)传统的课堂,是以学生的起点为零开始的,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都不应该为零。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着自学,以自主学习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温故”达到“知新”。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学前指导,自学指导要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常见的形式是导学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常见一些教师,处理教材的时候采用问答式、填空式,教师问,学生答,表面非常热闹,但内容零散,没有任何思维含量。学生自学一定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进行学前指导应一步到位,不要在学生自学、思考的时候打断学生。创造了高考神话的衡水中学,课堂上的秘诀便是教师“放手”。他们在课堂上提倡“三转五让”。所谓“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所谓“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它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具体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极大限度地进行了自主探索,把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内化”行为,把知识真正汇聚到学生自身固有的知识流中去,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2、合作探究(对学、群学)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应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对学,指同桌之间的学习、商讨。群学,指4-8人小组或全班同学的互助学习和探讨。实践证明,两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两个人首先是互相检查,然后是互相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解决。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全班讨论。在学生检查、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下一步的点拨作准备。3、展示点拨展示,是学生以小组或个体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激励学生展示;二是给每个同学展示的机会,不要让展示成为优等生的专利;三是对学生提出展示的基本要求,开始可以放低门槛,但随着学生展示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标准;四是有展有评,师生互动,提高展示的参与度,在人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