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观调,方可四两拨千斤------吕、王课堂浅评马桥小学陈静生本课堂的四大支撑之一即学生,吕老师与王老师两节课让我充分看到了学生的异彩纷呈。就像吕老师说的:“学生出彩了,你的课就出彩了”。学生的出彩来自哪儿?正是他们习得的语文素养与学习技能------会自学,会合作,会探究,会质疑,会创新。两节课,简单实在,比如吕老师的课甚至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张ppt,但全程可以看到课堂的舞台是学生的。二位老师在点拨过程中关注方法,让课堂教学落实到细节中,避免了交流、分享止于形式。所以,他们的课堂形成了一个特色-----双核课堂。两层调控,一是组内的微观调控,组长在组织中引导组员倾听、质疑、追问,让合作学习在碰撞中不断推进、深化。从而使组员在学的过程中学有所思。二是教师的宏观调控,垂帘听政。着眼于全局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于疑难、疏漏处、浅显处指点迷津。微观调控重在让学生学有所思,宏观调控旨在学生学有所得。如此,一微一宏,一思一得,学生在课堂中乐于参与,乐于互动,更乐于丰收自己的果实。细说几个亮点:1、预学有效的预学可以让课堂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六二班的学生课本上红红红绿绿的便利贴,四二班孩子们教材上密密麻麻的记号、批注,以及他们信手拈来的连珠妙语,比如拭目以待、分享是甜蜜的等等,让我看到了孩子们课前预学之扎实认真。唯有学生有备而来,课堂上教师的点拨才有立足点,例如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无声支撑起一切。2、互学互学是双核课堂的集中体现,前核是组内的合作,一是小组汇报后引出的全班互动,此处重点说第二层。两个班中,小组上台后,不是自说自话式的自读文本,而是小组同读,请他人读,请在座小组读,这样才是对话的本真状态。既避免了台下学生侥幸或失落心理背后的无所事事,又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得他们无形中保有一定的紧张意识,无疑是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所以让互动交流更有效益。再者,上台虽是展示,但这个展示是为下一步的全体互动作准备的,既然是对话互动,那么这个过程中就应该有质疑、辩驳、解析。毕竟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大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节课中,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极力维护自己的见解而不干妥协的倔劲儿,而不是台上的独角戏,台下的冷眼旁观。尤其是在他人对自己进行补充时,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质疑、追问、辩论,我看到思维碰撞的火花,唯有如此,最后才可由开始的殊途走向同归。细想我自己的课堂,通常是学生各自叙述自己的见解,但深思,补充者的意见,台上的孩子并无认可,也无意去认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曾去认真聆听,但嘴上却说:你说的很好,这一点我没想到。这样的互动更多的是一种毫无思维碰撞的击鼓传花游戏。但在这2节课里,我可以看到小组长、在座者认真聆听后的质疑,驳论时的激动,即兴处,甚至板书注解。2个班中的小组长不是把自己仅当成一个刻板的报幕员,而是一个观察员、调解员,因而得以在他人的对话中观有所疑,语出见血,让交流得到实质性的突破,由此达到疑难点的分立转向归一,浅显点的薄弱转向深化,遗漏处的疏忽转向明确,偏差处的斜道转向正途。3、点拨生本课堂,许多教师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开始我也有同样的迷惑。但在这2节课中,我偷到了一点儿真经。生本课堂,教师之责在点拨,细说也就是四个字:设、听、拨、控。四者环环相扣,教师研读文本、结合学情后的“设”是学生有备而来的根基。此根基造就的课堂互动使得教师的“听”有实物,为随后的“拨”确立具体的点。进而达到最后兼顾全体的“控”。2节课中,两位教师做得最大最多的工作就是聆听。在聆听中明确薄弱点、疑难点,然后引、导、疑、拨,明确问题的核心。听后的突破,则在点拨。所以两位教师课堂中的拨,恰到好处。“拨”中度的拿捏一直是我的心头大患,但如今是窥得良玉后喜得灌顶之醍醐。吕、王老师没有忌于度而放任学生信马由缰(私以为此是对生本的机械化解读),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集体的交流里质疑、补充、辨析,解决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不管孩子知晓与否一律代劳。她们在孩子们交流的过程里抓问题,质疑、点评,达到课堂的深化,让自己在“听”中把握全班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