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二中学单亚玲当我们追溯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时候,当我们回顾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们的时候,不难看到一种折射,即庄子对后世哲学、文学、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样,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忽视了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史的影响的研究,就很难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思想。跨入现代教育的今天,当各种现代教育理念纷至沓来冲击着我们教育的陈规陋习时,我们不得不再次走近庄子,面对庄子,赞叹庄子。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颇值得我们深思。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终身教育的理念庄子在《养生主》中明确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在这一点上庄子是身体力行有感而发。孩提时期,他一方面苦读私塾,大胆质疑;一方面寄情山水,酷爱自由。青年时期远游楚地,拜访老子故居;深入楚地,亲眼看到了楚人的不遵教化,感受到了楚人的率尔任性。中年时期,浪迹有终,漆园为吏,继续悟道;之后又隐居故里寓言传道。晚年织屦维持生计之际,也不忘读书、鼓琴、钓鱼,追求精神的自由,最后著书七篇,当时的人称之为“奇书”,后世奉之为道家经典。第一篇《逍遥游》,融进庄子毕生的思索与追求。第二篇《齐物论》,主张万物平等,再现了庄子25岁---30岁之间精神生活的流动。第三篇《养生主》,强调精神生活的必然性。第四篇《人间世》开始追求形体之外具有更高价值的东西,记录了35---40岁的精神流动。第五篇《德充符》告诉世人,人的精神是首要的,而形体是次要的。第六篇《大宗师》描述了一种真人境界,再现了庄子45---50岁精神生活。第七篇《应帝王》,是庄子50岁以后的精神流动,说明了“有为之害”和“无为之好”。庄子就这样终其一生积淀着,思索者。终身教育被誉为20世纪里程碑式的实践,要面向人的一辈子,要涵盖一个立体的人的全部。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从幼儿时期到死亡的不断的校内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与成人之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终身教育的确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也与个人的发展相吻合。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同时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提供的校外学习机会在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增加。这就应运而生了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终身教育。作为一名深入教学实践的教师,在自身加强“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更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今天与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关1注学生的认知世界、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关注学生一生的成就与幸福。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方法,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可能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自己选择教育资源安排学习活动甚至自己进行学习评估。这样,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才能够终身有效地进行学习。庄子教育思想体系初步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庄子所理解的终身教育,就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都不可能和今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终身教育同日而语。但是在2300年前,庄子即能提出有关终身教育的初步理念并且身体力行,这在古代的中外教育家中是罕见的。二、“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积累的重要性“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的观点。水如果积蓄的不够丰厚,那么它承载大船时是无力的;风如果蓄积的不够饱满,那么它连大鸟的翅膀都鼓不起来,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同样,人的一生如果不注重积累,不注重知识、生活、感悟、体验的积累,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