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中学德育研讨会讲稿强化德育体验,提高德育实效各位领导、老师:早上好!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给我,让我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些德育工作的困惑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就从“德育体验”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及做法。在座的老师或许会和我一样常看到这样的德育现象:在学校,我们的学生有骂人、打架、恶作剧或说谎、破坏公物、逃课等;有偷盗、欺骗、斗欧等;也有与家长、老师采取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还有一些学生不参加学习、交往等活动或活动时消极应付,以及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老师不厌其烦地找学生谈心,道理、事实罗列了很多。学生当面俯首听着,但实际效果却甚微;学生检讨书、思过书上洋洋洒洒,人生道理清清楚楚,自己的言行却北道而驰,判若两人;学校、班级组织的德育活动,如参加革命纪念馆、科技博览馆等,学生一路谈笑风生,视为春游、休闲。透过这些现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现在的学生不听话……为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老师(特别班主任)的德育活动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体验,就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德育途径。“德育体验”并不是一个新的德育名词或理念,早就有一些教育学者提出,如:鲁洁教授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两书中指出,“德育过程涉及体验。”“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班华教授指出,“德育不能没有体验,体验别人无法代替。有体验,德育才有效果。”;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指出:“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张警鹏也认为:人的思想道德认知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因而过多地预设过于纯洁又脱离现实的、或过分理论拔高的、或不加选择的真实的、或功利和物欲造就的现实情境,恐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让学生有“德育体验”的活动很难操作和组织,其实并不是这样,在我们很多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做的一些教育活动,很可能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某种“德育体验”活动。我个人认为学生的“德育体验”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用内心去体验某种价值,并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运用这些情感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我经常是从以下三种途径去实践对学生的“德育体验”活动的:一是用视觉体验,触动学生对德育思想的共鸣;如:二是用听觉体验,撼动学生对德育思想的认同;如:三是用肢体体验,引导学生对德育思想的触摸;如:1从化中学德育研讨会讲稿这三种体验可以独立出现在某一次德育活动中的某一环节,也可以混合贯穿出现在整个德育活动过程中。但,无论是怎样的“德育体验”活动,关键的还是需要我们老师通过自身的德育认识和言语,对学生“德育体验”过程产生的德育情感及时地进行催化与提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