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一、存在的问题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还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有的只注重问,不注重讲,简单认为提问的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4)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误区一:我曾经听过的一些课里,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的提问非常零碎,也可以说完全没有技术性,几乎是用不断的提问来推进教学,比如:老师列了一个式子,请问,这个式子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基本上不用思考的,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也没有什么促进作用。还有一些老师经常问:对不对?是不是?即便是没听课的学生都能眯着眼睛回答。这样,一节课下来,有时不下五六十个问题。这些“零敲碎打”的问题,贯穿课堂的始终,这跟满堂灌没多大区别了。误区二:提问=启发式教学。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有的老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只有通过提问才能反映,其实并不正确。灌输式教学,也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来反映,将知识点分解为若干细小问题,将整体知识掰碎揉烂,用问题的方式“循序渐进”,本身就是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表现。其实,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问得好,才能说明讲得好。二、课堂提问概述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发起和促进学生学习所使用的行为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信号。“提问”是将问题转化成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手段。它是讲课中用得最多又很难用巧的技巧,也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智慧的集中反映。所以讲课和提问是不可分割的。好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反之,就会让人觉得平铺直叙,从而产生疲惫感。所以,恰当的提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提问对课堂教学有哪些特定的意义呢?2.1提问是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形式。对于中学生来说,每天那么多节课,产生疲惫感是很正常的。如果老师还是语言平淡,满堂灌,会让学生昏昏欲睡,长此以往甚至会厌恶这门学科。比如,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大脑处于疲惫状态,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个情况下,光靠维持纪律来集中注意力是不够的,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巧妙地用提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提问还能增强学习兴趣。能引起兴趣的注意才能更持久。比如,当讲完函数的定义,提问:为什么必须是“定义域内”“任意”?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2.2提问是课堂讲授中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中有效的提问就能让学生朝着可能发展的水平前进。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就是这个道理。2.3提问是老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有老师曾经告诉我:讲课不在于老师教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多少。那老师怎样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