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教铸造师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故天下非德者不能居。为尚之道,首尚有德。教师之职,也须“德者居之”,唯其有德,才能得到学生尊敬爱戴,也才能使学生接受其教育成为全面人才,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为师之本。“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将全部的劳动和一生的心血凝聚在一起。为的就是向学生传播人类文明,熏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但,倘若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不高,缺乏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遵循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试问,他将如何去覆行他的天职,完成他的使命呢?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所以教师之职非德者不能属。我们知道,教师的道德与学生品德有着至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说教师要以身立教,首先必须要以德立教,只有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的学生。也就是像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锻造师魂先立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敬业。以恭敬之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只有敬业才能爱岗,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面前不动心,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保持极强的定力,守住三尺讲台,坚持操守,不改初衷,抱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为伊消的人憔悴”,甘愿为教育事业献终生。只有敬业才能爱生。所谓“爱屋及乌”,当你爱一项事业后,你会爱及这项事业的各种因素。教师以敬业之心看待学生,就会觉得学生无比可爱。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心也变的年轻许多了,这正是他们有敬业之心的缘故。相反,如果缺乏敬业之心,不乐于教师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跳槽”,挣大钱,捞外快,那就难免心焦气躁,整日三心二意,魂不守舍,看什么都不顺眼,又怎会用善心对待学生,怎会对学生怀有爱心呢?所以说,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行业,或者说教师的职业既然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忠于职守,敬业爱岗,而不能误人子弟。其二,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伍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润滑油和崔化剂,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其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学习是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各种规范,不断增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再次要学习模范体现师德的优秀教师,特别是活跃在我们身边的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