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几点思考2006-12-1108:25:27作者: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王茜来源:无锡历史教育网浏览次数:1092文字大小:【大】【中】【小】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在江苏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学生的理念正在转变,但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下面对自己及身边的同仁在新课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受传统教学思维、教学习惯的影响较大,教师、学生很难“动”起来。现在,大部分教师在安排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时,基本上都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教材进行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仍然很浓。这样忽略了教材仅是“读本”的事实,背离了“课改”的方向。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传统的学习习惯仍没有改变,加上某些学科作业负担较重,历史学习基本上只能通过课堂完成。让学生去查找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高而效率低,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新课标要求“学会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改变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正把这一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但却存在不足:其一,单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而且分组方法单一,总是规定前后左右4位同学一组,不顾学生是否愿意。其二,每节课的容量较大,给学生真正讨论的时间太少。学生往往抓不住中心问题,表面热烈,但实际上并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间的合作就徒有虚名,流于形式,学生也就很少能达到课标中要求的“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别说自己探究来解决问题。3、教学过程设计华而不实,效果不理想。新课标提倡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学过程设计的成败,不仅看形式,更关键的是看这一形式能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合作程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的熏陶等。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有些教师努力采取一些“新”的教学设计,但效果不佳。如,曾听一位老师讲《马关条约》时采用角色扮演:让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日本和清政府的谈判代表,表明双方的心态。但整个过程只是让学生念一下教师事先写好的稿子,学生根本就没有角色体验,华而不实,给人以作秀之感。实际上,在学生学过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述,并说出理由,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内化程度。4、评价手段单一,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回归传统教学,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有些老师也在试着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价,但却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落实,效果不佳。二、几点思考:从上述列举的几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践探索。1、打破以往授课的基本程序,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要使学生动起来,可以打破以往授课的基本程序,即: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新课改提倡在课内外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因此可用新的教学程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提出初步方案――提出猜想或假设――实验或验证――学生间交流评价。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而全面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式自学。这样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才能更牢固地理解历史。因而将学生带入所讲述的历史氛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进程,也是进行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的一种很好方式。如在讲“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时,我让学生分别装扮成秦始皇和秦朝大臣,进行模拟讨论,在讨论中,完全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塑“历史”,结果学生不仅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教材所述措施将出来,还能献出自己独有的“措施”。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以学生的知识储存为背景;问题富有一定挑战性;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并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有一定思维容量。2、分组多样化,注重实效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要注意实效性,分组时可以考虑学生的意愿、性格特点等,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为了讨论便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