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长风小学安方萍教学目标:1.认字,识字。指导书写“嫂”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朝鲜大娘对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教学难点: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一、触摸历史,走近文本(教师动情讲述,课件直观出示)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学生再读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二、初步感知,走进文本1.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A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b课文中的“亲人”具体指谁?你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的?2.学生自主学习。3.学生交流汇报:(1)认读生字词。特别强调“谊”“血泊”的读音。(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相机指导学生书写“嫂”字。然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中的典型事例,教师板书:送打糕、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和典型事例,就能很快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4教师小结激情引领同学们,本文作者魏巍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经在朝鲜战场与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在朝鲜的每一个日子,我的心常常被一些东西感动着。”50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读起《再见了,亲人》时,心中一定会涌起和作者魏巍同样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阅读,看看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学生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结合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参与交流。)三、倾心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你结合自己所划的句子谈谈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感动了你?2.读悟结合,体会感动。学生汇报交流,读相关句子,谈体会。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唯一”“雪中送炭”等重点词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3.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深情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处。4.师: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这几句。)生读。师:然而大娘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生再读。师:大娘还是坚持相送……生再读。师:大娘仍然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她,执意要送……生再读。师: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学生接龙读。)5.(出示图片,出示文字。)师: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10月26日,照片上75岁的朝鲜李大娘和23岁的中国战士张喜武相拥而泣,其实,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那一天,中朝两国人民是在情海中前行,泪雨中前进。本文作者魏巍对当时的场景还做过这样的描述——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依依惜别的深情》6.尽管中朝两国人民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列车就要开动,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