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也叫“楹联”“楹贴”“联语”,俗称“对子”。它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分上下两联,有的还有横批。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是指词句对偶的一种形式,要求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当。平仄指平声和仄声,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神荼神荼郁垒郁垒对联的起源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秦秦琼琼尉尉迟迟恭恭•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对联的特点1、傍百年树,读万卷书。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①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对联常识•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拳”对“脚”,拳——名词;脚——名词。“打”对“踢”,打——动词;踢——动词。②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对联的特点•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成佳偶——动宾结构结良缘——动宾结构停顿相同,结构相当③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工整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三更月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三更月。。(扬州二十四桥联)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调一调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改后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改一改④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古代汉语声调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古汉语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现代汉语中平为阴平、阳平,仄为上声、去声。分一分•老师:嫩松•甲生:老柏•乙生:干爹乙生: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而打干爹呀?⑤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不能重复。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的这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1、字数相等对联的特点:2、词性相同3、结构相应4、平仄相对5、内容相关书写: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必须字字对称。张贴: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对联书写和张贴的要求笑盈盈辞旧岁喜滋滋迎新春喜滋滋迎新春笑盈盈辞旧岁对联的书写和张贴对联按内容类别分,大体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对联的类别1、时序更新千门喜春阳除旧万户欢2、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3、江河大地存忠骨哀泪悲歌悼英灵4、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5、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