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树与老榆树的交流》──与大师过招的体会黑龙江省大市东风小学李洪梅释题大标题:《小杨树与老榆树的交流》杨树和榆树则是北方的象征。老榆树是历经风霜雪雨,非常顽强和执著,对事业有一种不屈不挠的韧劲,越老越有一种高尚的境界。小杨树,代表着年轻、成长,伟岸、正直、谦逊和希望。他们之间的交流,不就是教育智慧的一种互动吗?副标题:大标题是交流,就是相互的你来我往,在双方的思想和见解碰撞的时候,才有美丽的亮点和火花出现,这正是我们要追寻的东西。再者,我们是请教和学习的,让人给予指点,尊为大师不谓过,也是我们对刘贵和老师的一种崇敬和敬仰。这是一个难忘的周末!晚上下班后,我和小赖还有丽娜三人同行,准时来到了刘贵和老师的家请他给我们导课。你知道吗,这次学习的机会真是来之不易,因为刘老师原来是大庆教育科研所的所长,虽然退休了,可各学校都是争先恐后地排着队来请他教研,能与刘老“零”距离的接触实在难得。刘老是一个知识渊博而又十分谦和的老人,跟他在一起学习和交流,收获很多。尤其是听他讲课给人一种“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一会儿心中的一个个疑团就解开了。1.语文课中的长文短教,略读课教师怎样上起初是小赖提出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第七单元《难忘的一节课》比较难讲,自己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感觉比较困惑,由于是阅读课文章太长,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不好把握重点,尤其是文中几次提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呢?刘老听完后说文章长就要简明扼要,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一定要把握好课标中规定的:略读既粗略用比较快的速度了解书中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略读要从三年级培养,接近平时读书、读报纸、读文章。因此,要想教好这一课就必须把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去讲。第一层次主要是强调“光复”之后才敢学习祖国的文字。第二层次主要讲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三层次是作者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2.课堂中问题的设计《难忘的一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讲,那么在每一层次中教师都要设计合理的问题。第一层次主要是强调“光复”之后才敢学习祖国的文字。这时要求老师要设计学生易懂的问题,你们怎样来设计第一层的问题呢?我首当其冲:为什么学生不敢光明正大地学习祖国的文字刘老说这个问题太大,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深而且还容易偏离主题。“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也不太熟练呢?”接着刘丽娜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可刘老仍是摇头,这下可难住了我们,于是我们几个不停地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最后都让刘老一一否了。终于还是小赖自己想到:“作者听了一节好课,而且认为好极了,这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好,这个问题设计的好,浅显易懂,学生一听就会,而且还抓住作者的感受来提问!”书中P124页最后一句写着: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可见教师设计问题是多么重要呀,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把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结果学生与老师的提问脱轨,造成知识坡度大,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接着我们又设计第二个,第三个问题,直到每个人都露出了笑脸刘老师才停止发问。在这过程中,我们既紧张又兴奋,整个人的思维都在不停地转动。3.教师怎样梳理学生的质疑问题随后,刘老又给我们提出了一点,略读课中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例如,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最可能提出的问题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逐一找出,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会“梳理”学生的问题,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变成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梳理后的问题就会表现在文章的重点段落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被老师培养成会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了!4.关于课文的拓展最后,刘老又给我们讲怎样对略读课进行拓展。一定要作适度的拓展,不能异想天开,拓展的五花八门,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的阅读、小练笔、想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