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心得体会[合集5篇]中医养生体会文****医学院中医学(骨伤方向)摘要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少数最值得珍视的瑰宝之一。而中医的养生就是中医赖以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常识的总结积累的经验。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乃至当今社会生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习中医养生,运用中医养生对于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有有十分明显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养生食疗养神亚健康中国古代文明的遗产中,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不多。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少数最值得珍视的瑰宝之一。中医的一大特色就是防病、治未病。而中医的养生就是中医赖以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常识的总结积累的经验。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乃至当今社会生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生活节奏紧密,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几率增大。因此养生就更显得重要。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可见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按照前人和生活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做到养生得法,保健有方,便可延年益寿,健康常伴。对与众多的养生方法,我最喜欢的是养神而养生,心理养生。因为这中方法方便,有效。正如西汉.干吉《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里面所说:“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黄帝内经.素问.移情变气论》也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养神的重要性。现代人尤其是高校的学生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往往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由于长期处于高压下生活,很容易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心烦,惴惴不安,昏昏入睡。对于这种情况,我是深有体会的。在高校里,每个学期都要学很多科目,而且考试第1页共4页通常都是一次。因此我通常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而且经常感到不踏实,生怕自己考得不好。所以每天都非常紧张。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先前所说的症状。正当我十分迷茫的时候,我接触的中医养生。从宋.张君房《七部语要.连珠》“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燥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这里,我读懂了。要想少受外界的因素的影响,必须恬静养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免受亚健康的影响。养心神,或者是说心理养生,的确可以使自己少受日常生活中琐细的事的影响,从而达到保存精气的目的。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是十分完美的心理养生的座右铭。想通了这些道理后,我认真地去付之于实践。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我的身体状态的确好了很多。所以宋.邵雍说得真不错:“不能治心,焉能治身”,“始知心者气之帅,心快沉疴自释然”。饮食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饮食的合理与否与健康息息相关。《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这样既可满足人体需要,又能达到以此之利,补彼之弊的目的。同时强调饮食宜多样化,不可偏嗜五味。《黄帝内经》还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饮食除了要合理调配,还应该有节制地进食。《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饮食的吸收运化贵在脾胃健运,诸脏能得水谷精微之滋养而神气自旺。故长寿之道十分重视脾胃,称之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同时,脾胃健运可以抵御外邪之侵袭,故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第2页共4页之说。饮食大饥大饱,过寒过热,或挑食、偏食,皆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