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一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意为为官“清廉俭约”。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古文以最简单的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犹如围棋以最简单的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可见,清简是一种大美,是拂去繁华与浮躁之后的纯净与雅致。学会了简化文字、简化生活,就自然懂得舍与得之间的平衡,就在不自觉中掌握了一种大智慧,就得到了美的另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二为何“清简”?“清简”的核心理念建立在对教育、对儿童、对语文的认识上。事实上,教育也是一种生活。因此,一个人崇尚什么样的生活,就会秉承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对于我来说,清简的生活,清简的语文教育,着实是一种向往的自由境界。周国平先生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同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清简”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清新的芳香,引领着教育回归属于自己的家园。教育回归“清简”。“大道至简”,很多情况下,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构成生命的细胞是简单的,构成物质的核子是简单的,就连最成功的描述自然规律的理论也简单至极,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公式E=MC就是一个例子。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停留在表层的“复杂”上必然会离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远。教育,理当“清简”,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当下,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空前繁荣,只看一家之言,我们是清醒的,但看了多家言论之后,我们往往会无所适从,变得糊涂起来。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缺少最为本质的认识,辨不清各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也无论是人本思想还是科学思想,都从某个视角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而教育的核心是“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力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摩罗语)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其个性潜能的充分而自由的生长,失去了这一核心价值,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本清源,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