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完整的家,往往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妒忌和逆反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被忽视,形成具有以下几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孩子。自卑型。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们活动。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独尊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有的学生不但不叫继父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头。逆反型。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尽管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但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他们也具有聪颖可爱的天资、活泼天真的本性、好学上进的心愿、喜交朋友的心理……社会学家们的调查也表明: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着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许多困难或不利条件;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也只是相对的。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周边环境来决定,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同样可以塑造出色的人才。事实上,很多明星就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比如周杰伦、徐若瑄、李文、梁咏琪、孙俪等。他们的成长经历都值得单亲家庭学习借鉴。所以,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即使夫妻双方离婚,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要根据家庭变故的现实,解决好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做单亲父母真诚的朋友,帮助有针对性地调整家庭教育方式。作为教师,当知道孩子父母离异以后,可以恰当地介入,本着为孩子健康成长着想的原则,以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通过面谈、短信、电话和QQ交流等多种形式开诚布公地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建议家长:1.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所以,父母只有首先自己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婚姻生活,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