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安宁区刘家堡小学杨晓玲【摘要】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它是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全过程。根据我校近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精心选题、激发兴趣;全员参与、自主合作;学科融合、张扬个性;挖掘资源、开阔视野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旨在探索规律,摸索方法。【关键词】实践活动课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句话精辟地告诉我们:真实、扎实的“语文实践”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课本与生活的壁垒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封闭、单一的现状,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教学中如何准确理解、有效实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实实在在的课题,根据我校教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精心选题、激发兴趣主题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学习主题的选择和确定,不能由教师强制给予,而应该引导每个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活动主题。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时,诱导启发、讨论协商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把这些兴趣和问题提升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为实践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总结全文时说:“当今地球上的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危机——人口膨胀和资源过度消耗,大气、水质的污染,有毒废物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物种的大量消失……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那么在我们的身边,人与环境的现状究竟怎样呢?让我们来做一次‘人与环境’的社会调查。”同学们听了之后积极响应。为了尊重学生意愿,引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调查活动。活动前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调查研究的课题:如黄河水污染状况调查;刘家堡卫生保洁情况;居民环保意识;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等。再如,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后,孩子们对三国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三国人物产生了敬仰之情,希望对《三国演义》做一番研究。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三国城》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前,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主题,如从三十六计看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性格;从成语、歇后语看三国故事……由于这些主题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来的,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学生茶余饭后热衷探讨的话题,因此,他们就有了调查和阅读的兴趣和激情,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地制定调查研究方案,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取得了好的效果。在活动课上学生以调查研究报告、手抄报、倡议书、照片、表演等形式进行了成果展示。语文学习因亲身体验而精彩。这些走出课堂的孩子们,当他们自觉地使用语言文字去完成自己的调查研究报告时,他们在做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感悟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时语文便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二、全员参与、自主合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中,尤其注重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