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策略研究实验工作报告喀喇沁旗锦山镇龙山初级中学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策略研究实验”,从整体上说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的研究。本课题从2006年3月开始准备,同年7月被审批为市级课题,2007年5月被审批为自治区级课题,迄今结题。从课题演进的轨迹上可以看出,本课题是在教学改革的风浪中诞生的,是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发展的。从课题确立之日起,我们一直得到自治区、市、旗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一直得到自治区内外教育专家的关心和指导。在这些外在的积极因素的作用下,课题组从实际出发,坚持学习,反复论证,规范操作,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终于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找到了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艺术提问,引思探究,实现了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师生共同发展的研究目标。下面报告本课题实验研究全程工作。一、课题规划过程1、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是在调查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多年来,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在培养合格人才、推动素质教育23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有效活动时间少,课堂教学密度小、效果差,学生积极性不高、知识迁移能力差。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教法落后,效率低下,正所谓”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2006年3月,我们调阅了本校初中一年级六个班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发现总平均分只有41.2分,其中识记内容答的稍好些,而主观性试题仅有28人答对。为了寻找原因,我们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了学习历史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了解到半数学生对历史学科无兴趣,对历史教材中的典章制度之类内容无兴趣。调查虽在本校,但调查结果能够代表同类广大地区。按说历史教材上有人物,有事件,学生应该感兴趣,成绩不致于如此低下,可事实却如此冷酷。经过分析,我们觉得其原因是:教学中,没有把学生当作生命体,只当作容器;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只关注认识与训练;没有探讨学生自主学习,只认准讲述和接受;没有重视教学的过程,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这样一来,教学所追求的只是教学速度,而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于是,师生双方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都丧失223了,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可言。鉴于这种状况,我们萌生了研究历史教学新策略的念头。2、学习教育理论,吸纳优秀成果先进的教育理论是理论主观向实践客观的逼进。改革历史教学不能脱离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唤醒与启迪。于是,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课改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等理论知识。学习中,格外关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原理。查阅同类课题成果文献是选题的重要步骤。依照研究程序,我们对近20年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目标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四段式教学法”进行了研究,既看到了这些研究成果先进的一面、合理的一面,又看到了它们不足的一面。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同时提出了填补其空白的构想,为形成自己的历史教学框架奠定了基础。3、在提炼中创新,寻找教学新策略在反思单一的讲述式教学、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弊端的同时,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师将这些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按照历史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遵循教学的情意原理、认知原理、实践原理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加以提炼,在吸纳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出了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策略:艺术提问,引思探究。4、在指导中完善,规划课题总框架课题组深知,由于资料匮乏、信息不畅和理论底蕴的缺失,难以找到现成可学的经验,因此请专家来我校指导。市教研中心吴东晓主任、赵宏主任等来校做报告。这些专家、学者从全国历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