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案例五里铺小学杨燕芳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重难点1.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结合学生学情及我教学方面的特点,本课设计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提高和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2.让学生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教学环节(一).走进文本,感受小村庄的美。1.通过生动、优美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陶醉其中。实验证明,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音乐、画面的配合下学生有了审美的过程,并跃跃欲试的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整个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完成了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训练。2.我利用导语,“我们今天要去的小村庄,也很美。自由读第1自然段,看看小村庄美在哪?”学生有了之前的情感铺垫,便能高效、自主的走进文本,感受小村庄的美。反馈时,我利用课件提炼出关键词,图文对照,以便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见图1)。还利用课文的留白,设计“小村庄还美在哪?”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达到“美育”教育。在优美的画面,优雅的音乐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做到了有感情朗读。图1演示图片一(二).解读文本,寻找消失原因。1.出示“树桩”图,设疑“郁郁葱葱的树木哪去了?”美丽的画面瞬间不美了,刺激了学生的审美反差,深深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寻答案,由“美”到“不美”是由于一把“锋利的斧头”造成的。这时,我利用提携式的问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去解读文本。图2演示图片二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突出本课重点,让学生明白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学生在设疑中不断思考,三次“锋利的斧头”的出现。相机抓住学生反馈,使学生清楚知道,都是因为村庄的人们环保意识薄弱,乱砍滥伐,只顾眼前幸福生活的创造,而忘记了周围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大量土地的裸露。2.播放短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洪水肆虐的场景,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4自然段。意识到如果不保护环境,肆意破坏,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此时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完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3.我出示一幅“荒凉”的沙漠图,并配有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理解“到底是什么,使一切都没有了?”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的讲解中,水到渠成的明白了:是因为人类只顾幸福生活的创造,肆意破坏环境,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洪水的肆意,所有曾看到一切美好的景色,不错的生活都被洪水卷走了。在教学中我努力成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解读文本、体验面对小村庄巨变带来的伤感。通过朗读,促进交流,激发体验,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了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文本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情感有惋惜到痛心到悲愤,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1.提供自制网页,拓展学生视野。student_web_site\index.htm(Ctrl+鼠标单击以打开网页)2.在交流中,结合实践活动,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设计本环节主要使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指导思想。遵循“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于是我教给学生另一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到课外查找资料。“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见过那些破环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呢?你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吗?”给学生留足拓展空间。六、说作业设计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环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2.写一写心中的所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