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李崇山一、进行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20世纪下半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薪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知识经济初见倪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一大批边缘科学应运而生,各个学科的联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速度和影响是空前的。我国的基础教育现在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绝大部分是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修订和改版的,虽然期间有过调整,但变化不大。致使基础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不能彻底更新;三是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封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四是教与学的方式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五是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管理要求过于统一,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特长的发挥。新大纲,新理念1.综合考虑学科体系、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的关系;过去强调学科知识体系2.综合考虑知识、态度和能力三者关系;突破了以知识为主的课程理念3.减少了规定性的学习内容,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主动探究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4.强调课本以外的信息资源和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突破了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理念5.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二、顺从时代召唤,倡导新的教学理论,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新的教学理论,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1.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课程实施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开发课程资方面的巨大潜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次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突出了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删除了各学科的“繁、难、偏、旧”的内容,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内容,强调与现实生活、实际应用、学生经验的联系。2.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根据教学要求的变化,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观念不改,教学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因此,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处理好以下三个转变:第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可掌握扫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二: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用现代教育思想看教学,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要从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学生生动活泼的主体参与。第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一应用和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丈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只注意给出知让的最终结果,转变为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新世纪对教师提出了五种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育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应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3.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人才辈出,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