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拨”中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说到“点拨”,似乎有两个人绕不开。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老人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有关“点拨”的阐述;一个是二十多年前第一个提出“点拨法”的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蔡先生的“点拨法”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蔡先生曾就点拨法的指导思想坦言,说他只是“点拨法”的一个竭力的倡导者和躬行践履者。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他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贯串着“点拨”这根主线,都闪现着点拨教学思想的光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尽管“点拨”的教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界两千多年,但人们对“点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中,点拨不适时,点拨不到位,点拨不得法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点拨”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的“点拨”才是成功的“点拨”。一、成功的点拨教学要充分激趣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心理活动,是学习的先导。真正有了兴趣,学习就无“愁苦”可言。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点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不妨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激趣。如我在教学《胡同文化》时提前五分钟进课堂,在教室里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同学们:课前大家听到了一首流行歌曲,你能说出这首歌反映的是哪个地域的生活?(北京)接着我又问:人们把这种带有北京味又间有京剧腔调的歌叫做什么?(京歌)那么,歌坛有“京味歌曲”,文坛有没有“京味文学”呢?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京味文学家”是谁呢?(老舍)接着我又发问: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写“京味文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一个并不是在北京出生的人而被人冠之以“京味作家”那就令人称奇了,有没有这个人呢?如果有,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此自然引出本文作者江苏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教师适时用幻灯片打出汪曾祺的画像和汪曾祺的简介。这个开场有歌曲渲染,有问题引导,有幻灯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自然就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时我又模仿“幸运52”,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作者: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得到这个称号的直接原因是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他的另一部话剧《茶馆》成了他的话剧代表作,也成了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他是以写小说为主的,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骆驼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这个人是谁?这个开场白实际上是作者介绍,但因为换了一种方式,学生顿时有了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就顺利多了。兴趣的产生与培养有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即:认识→障碍→点拨→乐趣→追求。更高层次的兴趣培养,是要让学生先去读书,先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因此,我每篇课文教学前都是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让他们在课本上划点批注。学生带着障碍进课堂,教师再出面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并且初步尝到了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学生自然就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力量。有了这股追求新知的力量,兴趣之花定然常开不败。二、成功的点拨教学要善于设疑“点拨”就是为学生扫除障碍的,学生的学习障碍有些是自己发现的,有些却是教师有意设置的。教师不仅要能在有疑处设疑,更要能在无疑处设疑。譬如在讲《胡同文化》时,我先让学生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读了这篇散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雅俗相间、内蕴丰富)在讲“俗”时,我着重强调其“口语化”和俗语的大量使用,正因为此,文章才带有了浓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