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研读课文2.3自然段,书写“附近、谈、派、引、列、蜂”。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2.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二、感知。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⒉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5.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三、研读。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四、写字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3.教师范写难点字。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研读课文3、4自然段,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二、讨论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总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三、感悟。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