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刘方姝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所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本单元的读写重点有三:一是通过阅读,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美好,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这首词处于第二单元的开篇,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古诗词,积累语言,感受生活的情趣,开启本组“童年生活”之旅,故确定学习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正确书写本课“媚、剥”等四个生字。2.通过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着力体会“醉”“无赖”等词语的情味。3.通过反复诵读、插图辅助、想象画面、介入词人资料等方法感受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美景,体会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4.通过比较、发现,初步了解关于词牌及“词”这种体裁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有感情朗读与背诵。教学难点: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围绕诗词展开谈话交流。一、导入新课1.(过渡:高鼎的一首《村居》让我们看到清新的乡村风光,闻到了淡淡的泥土花香,感受到了在和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古诗这种文体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条长河中还有另一颗明珠——词。(出示:词是唐朝时候兴起的一种文体,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因此我们有唐诗宋词之说。)『这部分谈话内容根据学情也许放在课前交流』板书:村居。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补充板书清平乐)谁来读读课题?指导读题(解释词牌和题目)师:“清平乐”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词的词牌,村居便是这首词的题目。在读的时候注意在词牌后面稍作停顿。(师范读,学生学读)3.辛弃疾的这篇词作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平乐•村居》吧。二、初读全词1.学生自由读:借助注释,读准字音。2.师检查自读情况。(正音)3.解决“剥”的读音:课件出示多音字剥bāobō,正音之后指导书写。4.读出节奏。(1)教师适时点拨:词分上阕和下阕,在诵读时,上下阕之间停顿时间稍长。(同时指出有些词不分上下阕)(2)请同学圈出这首词押韵的字,再读出词作押韵的味道和节奏。『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三、品读全词1.这是一首文字浅显易懂的宋词,老师相信你们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读懂。注意老师给你的提示:(课件)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读文,展开想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读懂了什么?2.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表达的方式:当我读到时,眼前浮现出的画面。)(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把自己喜欢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读这首词,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文下注释”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同时进行书面练笔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有效突破重难点。』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预设重点词句的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无赖”、“卧剥”)4.随着同学的描述,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清新、美丽的画面,在看到这些画面的同时,我们也弄懂了词句的意思,这就叫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借助画面、理解词义。5.发现线索: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个景物把多个的画面融在一起,引导学生再来读文,找到线索。(整篇词作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景中有人,景中有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