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中风病证型的规范化研究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为主,而且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证0在疾病不同阶段是变化的,因此掌握它存在一定难度,故对证型的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正确辨证,才能谈得上正确论治,所以证型的规范化非常必要,这其中包括规律化(即在疾病过程中证型的演变的规律)和客观化(即用化验室指标、影像结果等来描述),借助于流行病学方法将有助于其发展。在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使其证候分类、证候组合的依据更为科学、客观;并通过开展多中心、多层次的协作,在科学总结群体经验的同时,对中风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病证,采用大样本对病例证候辨证进行规范化、定量化研究,并进一步用前瞻性对照研究以验证之,最终形成客观、可计量、重复性好的辨证分型方案。因此对中风病证型的标准化、科学化、规律化研究对于中风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制定中风病的疗效评价体系411收集整理临床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合理借鉴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有关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资料,建立系统性分析信息库及系统评价所依托的协作网络组织,对其中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进行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收稿日期:2008-06-23作者简介:张彦(1958-),男,辽宁庄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实验研究。尤其可以分析历代医家病案,因为其中有很多关于机体不适、痛苦症状的描述,并将其作为用药的指征,通过消除症状达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412建立生命质量的评价标准与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医以往发展过程中没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手段,因此只能以最为客观的指标来判断疗效,即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为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指标的应用能够促进医疗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它是选择结局指标做为测定,是远期评定,不是应用某些当时指标来评定。可以用于研究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对优势,能成为成本效益研究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在临床疗效评定中应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群体因果偏倚分析的方法标准化处理,排除各种偏倚(包括选择性、测量性、混淆性),并用临床流行病学重复、对照、随机三大原则,设计、衡量、评价(DME)三大功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三大步骤,以排除各种干扰和误差,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从而制定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标准,并使其符合整个医学的发展需求。综上,应用流行病学理论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证候分型及疗效评价,既相互独立,但又不能截然分开,四者相辅相成。我们用流行病学方法得出中风病各独立症状的规律,找出客观全面的病因,充分认识其病机,进而得出符合实际的证型,从而制定相应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案,才能结合疗效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的评价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使我们在充分继承祖国医学的基础上,利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促进中医的发展。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张彦,董宝强,王富龙(辽宁中医药大学科技处,辽宁沈阳110032)摘要:目的:探讨经脉气血失常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5黄帝内经6等古典医籍为依据,加以总结、发展,同时结合现代有关经脉理论在剖析和汲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结果:阐明了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盛衰关系以及经脉气血多少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关键词:经脉;气血;疾病;经络研究中图分类号:R2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2-0204-03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变化必然会引起经络系统出现异常变化,集中表现为经脉病变、络脉病症和经筋证候以及相关脏腑证候。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病理状态下的外邪性质、患病脏腑以及机体的反应状态等。因此,十二经气血分布的多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常0量。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各经脉之间以及经脉气血与脏腑之间哪一些方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