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堂教学设计——《菊花--元稹》主备:王苹苹参与人员: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熟读后能够正确背诵古诗。2、增加学生国学积累,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熟读后能够正确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正确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元稹。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在这诗的国度中,我们已经欣赏过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还领略过诗圣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这众多诗的明星中,今天我们又将认识哪位古诗明星呢?猜一猜他是谁?猜到就举手。2、投影诗人元稹的资料:这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中唐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这位诗人在唐朝可以说是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他的《早归》、《织妇词》等流传之广,连小孩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在传唱。人们耳熟能详他的诗句有“,。”【作者】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3、介绍元稹勤学的小故事。投影:元稹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元稹真是勤奋刻苦啊!二、学习古诗《菊花》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勤学诗人写下的这首诗《菊花》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指名朗读古诗,纠正字音。3、学生自学书上的助读、注释、大意。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提问:通过助读,你知道了什么?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生答词义。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5、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指名朗读。女生读,男生读。师生接读古诗。6、师:这首诗深受人们喜爱,还把它编成歌,排成舞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可以跟着轻声地唱唱。投影录像。9、师:唱得多美呀,跳得多美呀,同学们背得也一定特别的更美。试试背背吧!(师巡视)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指名背诵师评价:同学们背得真棒!三、学习古诗《灯影》《雨声》《桃花》师:元稹一生写了很多首诗呢,在组内合作学习元稹的这三首诗。1、学生自学元稹的三首诗《灯影》《雨声》《桃花》。2、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学生汇报自学的内容,教师相应投影。3、师:同学们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力量,学习得真好!下面又到了我们今天“国学小能手”的环节了,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又快又好的背会这三首诗。4、学生背诵古诗展示。四、拓展延伸1、师:元稹的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欣赏一篇。放录像《早归》。2、回家后再找一找元稹的其他诗篇背一背。背得多,国学小博士的积分就多。今天的国学之旅暂且到这里,下课!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本教学设计的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国学的学习,真正体现“务实”的原则。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在一段时期内不断尝试国学教学的成果。虽然没有过于花哨的展示,但是确实是我们孩子的真实体现,符合我校七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取“讲一首,带三首”的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