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如何教?我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发现学生们个性分明:有的善于表现自己,有的习惯于沉默,有的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的老老实实服从别人的管理……一段时间后,在学校、班级各项规则制度的约束下,学生的共性明显增强,而个性逐渐减弱,也就是出现我们常说的那种现象:孩子们听话了,有规矩了。只是,学生个性的受压抑,是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的。那么,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班主任,怎样在引导学生遵守相关规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呢?——山东省潍坊文华国际学校钟玉老师几个女生,穿着时尚流行的服装,梳着前卫怪异的发型,用着款式新颖的手机,在校园里成为风景。当老师制止时,她们说,这是个性,是她们的权利。老师无奈,只得和家长联系寻求配合与帮助。两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到海滩上游玩,只见他们支起一个帐篷,然后在帐篷上用彩笔写上三个字“求包养”。海滩管理员前来询问,他们自称是学生,这样做纯粹是为了好玩,显示自己“有个性”。在管理员的劝阻下,两人终于收起帐篷回家。面对学生的这种表现,很多老师都会很恼火。很多人认为这是学生的一种个性膨胀,是需要抑制和打击的。然而如果因此便重新拾起高压管理的武器,那就不仅是固步自封了,更是一种倒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精神特征而并非哗众取宠的肤浅表演。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容易将颠覆规则理解为个性,事实上,每个人都经历过荒唐无知的少年岁月,都会为曾经犯下的愚蠢错误而后悔。教育者不必为学生的一时表现所困扰,而应当理性冷静地关注隐藏在其后的心理倾向。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那几个女生还会梳怪异的发型吗?那两个男生还会在公共场合吆喝着“包养我”吗?只怕他们自己也会感到羞愧。当他们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他们也一定会和当年教他门的老师们有着大致差不离的价值判断。我们思考教育的本源,就会发现,教育的目的并非管理,并非让学生循规蹈矩,鸦雀无声,老老实实,不犯错误,尽管这是许多老师喜欢并希望看到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完成自我实现。更准确地说,是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展。如果我们理解了个体的自我实现重于一切,我们就应当重新审视我们所制定的规则约束,并且作出合理的修正。我很欣赏这样一位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他每学期都会带着学生外出游学所谓游学,即在旅游中学习。课文学到鲁迅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他必要带着学生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在咸亨酒店全班同学吟诵古诗惹得一种茶客引颈旁观有一个单元讲到中国园林,离上海不远的苏州变成了他的下一个考察目标,在身临其境的徜徉中学生感受到了苏州园林文化的魅力;更令人叫绝的是,在毕业旅行中,他带着学生登上长城,大家集体高唱《长城谣》,他指挥兼领唱,全班同学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我喜欢这样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与那种因为害怕麻烦出事而杜绝一切外出活动的相比,这位语文老师的教育是多么地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啊。相信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个性一定得到彰显。从钟玉老师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两点担忧:首先,如何很好地管理班级,使其处于可控状态;其次,在此前提下,如何不让学生的个性发展被“误伤”。我有六点建议:一,守住底线。对学生的约束和限制不必很多,守住底线即可。告诉学生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一定受到惩罚。制度与规则存在的价值不在于约束,而在于保障每个人有发展自己个性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妨害到了他人,那么,规则必须制止这样的行为。以此来审视各类校规、班规,必将使这些规章制度大大简化。也许,八条、十条底线即可。当底线一经制定,那是捍卫到底。二,评价多元。有一句老话,叫做: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此言善哉。如果永远都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好坏,那么,学生个性永远得不到张扬。我认识的一位班主任在班级里评奖,奖项设置个性十足,有最受女(男)生欢迎的男(女)生奖、最富爱心奖、超级学霸奖、最佳才艺奖、最佳运动奖、最有活力奖……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公布评选结果,并且让学生的家长给孩子颁奖,这是多好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