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近些年来,对话教学在教育界备受关注。特别是自新课标明确界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后,对话教学不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捧、倡导和实践。相对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来说,对话教学无疑是一个十分正确的理念这个理念当今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贯彻这个先进的教学理念、革除陈旧的教学方法、实施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尝试新的教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所以矫枉不能过正。下面我想就中学语文对话教学中的误区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对话泛滥化,阅读边缘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说:“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非常重视,他们千方百计地促成课堂对话,不遗余力地引导课堂交流。这些做法其实本没有错,只是一些教师做得过了头。课堂对话代替了阅读、课堂对话代替了思考,结果导致对话泛滥。我听过许多教师的课,他们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整体感知——指明朗读或默读课文;研究探讨——学生回答老师抛出的事先准备好的一组问题;拓展延伸——学生讨论回答更深的一组问题。这种课堂教学从头至尾对话不断,但往往是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师生、生生对话了,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呢?不经过反复阅读的对话,就是无效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越多,与课堂教学的宗旨不就偏离得越远吗?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它是教师或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阐释,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就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感悟与学生阅读文本的体验、感悟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建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无论是师生间的对话,还是生生间的对话,都是建立在师生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的对话。他们对话的内容就是他们各自读的体会、读的感悟。所以,读的遍数越多,他们对话的质量就会越高。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论课堂教学作何改革,读仍是语文课堂教学画卷的主色调。二、对话游戏化,教师被弱化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的教学。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是对话的核心,教师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纽带和桥梁。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极为有限,审美能力还处在初始阶段,在他们与文本对话时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有些可以逾越,有些则很难逾越。另外,学生的对话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他们在阅读文本时会产生许多疑问,难以实现自身与文本的正常对话。这时一个相对成熟的对话者——教师的作用就应该显现出来。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特别是有质量的对话牵线搭桥、指点迷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对话教学主张“自由、平等、尊重”,要求师生间平等对话,反对教师话语霸权,教师必须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于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好好”先生,扮演“多余人”角色,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好、好,是、是”,一律尊重学生的见解;或者干脆袖手旁观,不做任何诠释和分析,甚至对学生的偏见、错误观点也不作任何评价。表面上看,学生兴致高涨,情绪激昂,对话热烈,但实际上对话空泛、无的放矢。课堂由传统的严肃的学堂滑向庸俗的嬉戏的杂耍场。这样的课堂,看似民主、平等、自由,实则空洞、混乱、无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地位的弱化。这些教师只注意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平等参与者,却忽视了他们又是课堂对话的组织者,是课堂对话“平等中的首席”他们要担负起话题筛选、有价值话题的启发以及课堂秩序调控的职责,对无意义的、重复的、无理的对话如单纯的辩驳、争论甚至诡辩要及时制止。有人担心这不又回到原来的“教师专制”的课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