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2)理解诗歌的特点:音乐美、情感美。(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教学过程创造情境、导入新课1.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2.学生说出描写乡愁的诗,词,曲的名句二、作者介绍:1.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2.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课件展示)三.朗读课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1.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2.请学生听课文朗读,体会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并请学生划出诗歌的节奏。2请两位同学试着朗读,纠正不正确的部分。3全班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节奏,带有感情。四.讲解课文1作者是以什么的变化来写这首诗的呢?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2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以感知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情感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全诗由四小节组成,不同的小节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那它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详细讲解重点)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4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5欣赏诗歌之美(详细讲解)意象美:意象单纯而丰富,含蓄而有张力形式美:句子段落和谐对称,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语言美:语言质朴浅显,易懂易诵四总结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列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去后背诵这篇课文。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我们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