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知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联想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知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动听的曲子,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对了,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月光曲》,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你想不想知道是如何谱写出来的吗?那就请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月光曲》,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板书:月光曲)二、新授(一)复习检测1、词语幽静清秀陌生纯熟清幽琴键霎时恬静陶醉波涛汹涌2、生字、多音字chuán()tán()券()传弹zhuàn()dàn()(二)、自主学习:《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三)、合作交流:(四)、课堂展示: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家穷?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请男女生互读。(出示第三段话)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那么同学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读出什么?对音乐的向往。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他又说了什么?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读出不安和痛楚)③接着姑娘又说了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读出不安和后悔)通过指导朗读,再次对话读。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他非常同情这对兄妹,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走进姑娘家,为姑娘弹曲子。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啊,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当贝多芬倾情地为姑娘弹完这首姑娘弹过的曲子后,盲姑娘是怎样的表现?(激动)她说了什么?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你,你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两个您,分别应怎样读?第一个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一个表肯定,读得坚决点。(再齐读,读出激动,读出它蕴含的味道)姑娘说“多纯熟啊!”说明了什么?(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思维补白:听完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有回答吗?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兴奋,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这个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②“屋子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一个小伙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面目清秀的盲姑娘。”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