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口岸中学2012-201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体感知】.儒家思想的地位统文化的主流、民族的精神财富、东亚文化圈的主体思想、世界文明史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时间、阶段特征及地位).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孔子.秦朝:受沉重打击(秦以.西汉:改造与独尊时期,形成“外统。.魏晋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因新儒学转移。.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三教融合”,完成.明清:继承、批判时期,产生.近代:维新运动时期,被维新改良派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宣传民主与科学,儒学思想被全盘.现代:“文革”,儒学思想遭毁灭性打击;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民族的精神财富,被现生机与活力。.儒家思想演变的原因(规律).社会存在(政、经、阶)决定2.儒家思想善于吸取其他学派的有益成份、自我调节。1江苏省口岸中学2012-201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012考试说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知识构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争鸣”的概念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宙),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百家争鸣”的实质:维护.“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上:奴隶制井田制日益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日益衰微,士大夫日益崛起。“士”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3)思想文化上:由“学在官府(或贵族)”到“学在民间”,学术日益下移。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的必然产物。(奴隶社会向.代表及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思想主张阶级观评价道家老子《道德经》(《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存在对立面且对立面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消极”庄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对社会大2江苏省口岸中学2012-201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超然、逍遥);反对一切进步,一切文明,“有为”不如“无为”。变革的“无奈”、“消极”儒家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教育上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以“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确立统治地位的愿望荀子《荀子》用“仁义”和“王道”施政,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确立统治地位的愿望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体现了下层平民渴望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愿望。法家韩非子《韩非子》“今胜昔”的社会发展观,主张君主专权、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提出“法不阿贵”。变法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社会的信心商鞅倡导“重农抑商”;实行中央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变法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社会的信心5.“百家争鸣”的影响(1)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礼乐制度”,关注人、社会、自然和宇宙,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江苏省口岸中学2012-201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二.儒家思想形成1.背景:春秋晚期,奴隶社会瓦解(1)新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