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课程名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设计者张静单位(学校)永和镇一中授课班级八(3)班章节名称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时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特征我班的学生的基础较扎实,但尖子生少。另外学生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缺乏经验。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13.3.1—113.3.1—213.3.1—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行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引导,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形成感性认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3.3.1—113.3.1—213.3.1—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课件(图片、动画)课件(图片)课件(图片)等腰三角形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B、E、IF、KB、JJ掌握重合的线段和角,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10分钟15分钟网络下载网络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预设了三个“转到页”按钮,根据学生回答的辅助线方法,转到相应图形及方法。然后学生在白板相应位置写出证明过程。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过程结构:一、课程导入二、操作探究三、小组讨论开始课件三学生做等腰三角形填表格找相等的角和线段老师判断课件一课件二课件四课件一设计四、性质证明五、知识运用形成性练习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练习题目内容13.3.1—113.3.1—213.3.1—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1.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2填空,在△ABC中,AB=AC,(1)∵AD⊥BC,∴∠_____=∠_____,____=____.(2)∵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3)∵AD是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_.2.(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顶角为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3.猜想一下,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如图将等腰三角形ABC沿对称轴折叠,观察DE与D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已知: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求证:DE=DF形成性评价1.练习题1——2题学生掌握较好,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理解透彻。2.练习题第3题少数同学掌握较好,大部分同学对性质的应用不够熟练。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媒体的应用性质2性质1性质1.2小结结束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第2页学生的活动CABDEF教学反思需要时填写,内容较多时可另加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