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综合资料一、学习要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2.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学习李大钊革命精神。二.重点、难点1.深刻领会描写李大钊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2.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三.学习新课(一)基础知识库:1.区别字形:阀——军阀娱——娱乐僻——偏僻怖——恐怖筏——竹筏误——误会辟——开辟布——宣布宪——宪法魔——魔鬼刑——刑法匪——土匪先——先后摩——摩擦形——形状非——非常押——抵押舅——舅妈绞——绞架鸭——鸭子舀——舀水狡——狡猾2.纠正字音:被难(nánnàn)娱乐(yúyù)幼稚(zhìzhī)含糊(húhu)一拥而入(yōngrōng)(érěr)严峻(jùnzùn)书籍(jíjì)3.近义词:纷乱——混乱恐怖——恐惧会意——领会僻静——安静含糊——模糊占据——占领4.反义词:含糊——清楚恐怖——安宁幼稚——成熟粗暴——温和严重——轻微5.解释词语:被难——因灾祸或重大事故而牺牲生命。本课指被杀害。幼稚——本课指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军阀——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恐怖——惊恐,害怕。纷乱——混乱,杂乱。宪兵——某些国家设立的一种军事政治警察。便衣——穿着平常衣服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严峻——严肃,严厉。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一拥而入——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6.难句解析:(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答: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非常慈祥,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样,就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这两个方面的统一。(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答: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答: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答: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二)时代背景及人物简介:《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被审、被害前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