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水墨诗情”——有感于盛新凤老师的《古诗四首》教学闲的时候,我喜欢看画,时间长了,也稍能看出些感觉来。像潘天寿的山花,有种粗旷与柔美的统一,并透着清新的山野气息;像傅梅影的梅,花枝间萦绕着诗的意韵。古人云,道法自然。艺术家们深谙此道,他们的作品渲染的意境震撼了人心。艺术是相通的,而教育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听了盛老师教学的《古诗四首》一课,也给人一种清新酣畅之感,仔细琢磨盛老师的这堂课也暗含了国画作品所追求的气清、骨雅、神秀。一、气清——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创造最大限度的自由。气清者——画面饱满而不轻薄,含蓄而不单纯,有和润清新之气扑人眉宇,细审,则有灵动之气相贯,法度自成而机趣隽永,其韵细长也。这是在“虚”上下工夫。明人沈石田《风雨归舟图》,只画提上柳数条迎风而舞,远沙一抹,孤舟蓑笠一渔翁。有人问:“雨在何方?”画论家方熏说:“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所谓“画处”,就是画面的实处,“无画处”即画面上不着笔的空白处。只有这样,才使画面“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语文课堂也讲究虚实和谐,老师的言行有如画面的实处,学生的参与有如画面的虚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对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可以积极地接受某种影响,也可以消极地抵制某种影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这样才能达到国画中“笔愈简而气欲状,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境界。教学中,盛老师引导学生由《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引出对满园春色的遐想,又放媒体请学生欣赏了满园的春色,在声情并茂中,请学生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尽情的描绘。一时间,教学里快诵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学习《春日》时,盛老师巧妙地将它与《游园不值》联系起来,说这首诗的好几句也可以用来描绘满园的春色。请学生找出句子后,让学生任选一句或几句,或用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学生探其深幽时,逐渐感受到了诗句的美,这就很自然地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中任意品味意蕴深长的诗句,尽情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盛老师用不多的话语,抓住“一枝红杏”为学生提供了契机,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空间,使得学生的表现多于老师,似国画中的“飞白”,流动着回味无穷的意境美。而教学最后的作业布置,又变老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或画、或说、或写、或背、或演、或默……可说是五花八门,让学生选择,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创设了“心灵的自由”,使学生摆脱了“行为控制”,创设了“行动的自由”,消除了学生的“思维控制”,同时还创造了思维的自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学生的思想个性。二、骨雅——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骨雅者——无甜俗、笨拙、滞涩之笔,而有苍润、浑厚、拙扑、老辣之骨。像明代徐渭《墨葡萄》,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泼辣豪放的笔法,形成了动人的气势,同时又不失形象的真实。有人说,画面上若没有几笔泼辣粗旷的笔致,一副画看上去就少有精神,而泼辣粗旷的几笔,正是一堂课老师要着意训练的内容。盛老师很早就开始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强调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形成一种特色。整堂课上,你可以不断地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可以感觉到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地在读中解决了。盛老师的朗读指导,可以说是别有用心又不着痕迹,一些胆小的学生也会急不可奈地读给人听。请看这一处朗读指导:(教学《游园不值》最后两句的片段。)师:正当诗人有点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和反问句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师:说出了诗人的惊喜的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自由读,男女分工读)读出心情的变化,这只是第一个层次的要求,在教学完《春日》后回归到这两句时,问学生为什么把“出”字读得特别带劲?此时,学生已在读时领略到了春的力量,甚至还有一些哲思。俗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