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学会解题为基本宗旨,要求学生能遵照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模式去解题,并一味追求解答的正确、完整和规范。由于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太多,大大的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不能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和策略,更难以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虽然让学生能解答课本中的习题,但思路狭隘,方法单一,并且常常是以给出正确结果为满足,从不追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常是束手无策,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五个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它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它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不断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探索、探究题”,“生活实践题”的题意不理解其意思,或者能理解意思,但写不出正确的答题过程。究其原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低下,造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呢?下面的几个方面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小小体会。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是把数学问题以历史事件或现实生产生活的实例且带有趣味性的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中,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的知识点,形成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做个数学游戏,讲一个数学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数学问题的悬念,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时,再经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例如,在进行《整式的除法》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导入课题: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我国的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了。如果能像杨利伟那样坐上我国的航天飞机到月球去旅游那该多好啊。我们知道月球距离地球大约千米,假如我们的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约是千米/时,那么我们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月球?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很想知道结果,学生求知欲大增。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欲望自然就高了。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2、多渠道开展数学问题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